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成熟的肇庆新区。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文/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了新征程上新的发展目标,肇庆新区承担着新使命。近日,市政府党组成员、肇庆新区党工委书记唐小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做好夯基垒土工作,坚定不移持续提升“造血功能”。
争当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排头兵
去年,肇庆新区的招商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多项指标排名全市前列,产业集群取得新成效,虎年开年以来,各个重点项目进展也十分顺利。唐小兵表示,有信心这一势头可继续加速,新区的“造血”功能将不断增强。
他表示,经过十年的厚积薄发,肇庆新区积累了显著的优势。特别是近年以来,新区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科技产业园、永安工业园、临港产业园和鼎湖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发展,园区道路、水电管网、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学校、医院、酒店等大型生活配套纷纷建成并投入运营,用地条件成熟,产业落地承载能力日益彰显。
肇庆新区将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为引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聚焦产业集聚,争当全市主导产业发展排头兵,实现龙头项目招引突破。一是围绕“主导+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各项前期谋划工作,积极对接多家大型企业,争取实现投资超50亿元项目重大突破;力争2022年全年实现新增亿元以上注册(制造业)企业50个,新增开工项目30个,新增竣工项目20个,解决企业新增就业2000人。二是以“产业链招商”为核心,实现延链、补链、强链。依托喜珍科技、吉阳智能、震裕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重点项目,整合提升优质资源要素,加速形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产业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肇庆新区将通过已成立的肇庆彩鑫基金、弘湾投资基金,加快围绕产业链产业进行投资并购,培育并扶持企业发展上市,引导更多优质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新区。
实施“八大行动”
推动产业园区加快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产业园区建设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新区将通过实施“八大行动”推动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是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基工程,全力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跟踪服务。二是实施产业发展平台升级工程,全力推进新区扩容工作。三是实施产业承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动广东肇庆新区产业园认定为省级产业园,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完成七通一平,强化铁路、公路、航运码头等交通设施保障。四是实施产业空间拓展工程,完善各个产业园区用地规划,切实做好用地保障各项工作。五是实施财政保障强化工程,通过不同渠道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六是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实施城市管理提质和品质提升行动。七是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打造“公平、透明、高效、优质”的一流营商环境。八是实施改革创新深化工程。持续推进新区、鼎湖区一体化,深入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不断增强国企市场开拓能力。
加快推进
新区——鼎湖组团发展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一江两岸三组团”发展格局,其中加快推进新区——鼎湖的组团发展。当前,两区已经制定了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两区班子交叉任职,市政设施及管理全面移交,新设长利派出所、桂新社区、广新社区,社会事务加速厘清,产业联动互利共赢,两区一体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接下来,两区还将大力实施“深融行动”,进一步厘清两区一体化发展的职责任务,加强联动,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效能叠加,全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以产业招商落地为导向,加快推进部门职能整合。围绕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鼎湖区承担社会事务、新区负责产业发展的分工原则,科学谋划新区部门调整,形成产业招商落地、促建促产、管理服务闭环,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二是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基础,构建优势互补发展新局面。充分利用两区领导交叉任职的重大机遇,建立健全两区在土地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平衡机制,全力打造协同发展“新区样板”。三是以分工协作、团结高效为原则,锤炼干部全面过硬本领。统筹两区人力资源,加强作风建设,围绕“提速”“提效”“提气”工作要求,以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忠诚奉献的工作作风,打造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的“尖兵”队伍。
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
深化合作提供经验和样板
肇庆新区是肇庆创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主要阵地。唐小兵表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肇庆)示范区相关工作,主动争取省的政策支持,抓紧开展谋划建设前期工作,依托维珍妮等现有项目,吸引更多港澳企业和项目进驻,实现优质产业圈、生活圈与生态圈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配套,加快推进香港都会大学(肇庆)项目建设,重点建设面向港澳居民的高品质社区,创新开展香港居民内地安居购房跨境人民币结算,打造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美丽宜居的城市形态。同时,积极开展跨境合作,拓展与港澳在生态治理、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等民生领域合作,打造优质便利的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促进粤港澳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人心回归,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提供经验和样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