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让学生有时间回归兴趣学习。图为学生在参加语言艺术培训。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的作业以及课外学科辅导负担双双减少。与此同时,政策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且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受益于该政策释放的“红利”,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迎来机遇。那么,我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展情况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机构:校内课后服务拉升生源
记者采访发现,“双减”政策落地后,在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学校联合有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开放性组织开展体艺类课后服务之下,我市体育、艺术类培训机构纷纷瞄准机遇,拓展发展空间。
“‘双减’政策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会带来何影响,更不敢进行扩张铺排。但现在看来,行业已迎来不错的发展机遇。”闪亮语言中心负责人郭静告诉记者,该机构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学生主持、朗诵、演讲等内容培训,前3年以合作培训为主,生源较为稳定。
2021年,藉借“双减”东风,闪亮语言中心在合作办学基础上,于今年8月筹备了面积更大的办公场所,在机构内增设培训班。郭静坦言,该培训机构目前共与我市12所学校有合作,校内生源近500人,上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的晚托时段。除此之外,短短4个月,到机构报名培训人数已高达100多人,总生源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肇庆市立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莫华彦亦坦言,该公司主要从事青少年足球培训,今年的生源较去年有所增长。“‘双减’后,我们机构接到了不少学校的课后服务邀请,但考虑到师资力量等因素,我们最终只选择进入5家学校。”他透露,在课后服务的拉动下,目前该公司生源约1500人,同比上升10%。
“近几个月的咨询率比‘双减’前提高了35%左右。以前很多学生因为课业压力重、学科类辅导班多等因素,不得不放弃非学科类学习。政策落地之后,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培养兴趣爱好,投入到体育、艺术类学习中来。”莫华彦认为,从长远来看,“双减”政策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而言,不失为利好。
未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机构:凭借小班制教学获取生源
采访过程中,多家并未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受益于“双减”政策,行业迎来了发展良机。
“我并没有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但是今年我明显感觉到行业发展的春天气息。”更艺书法负责人梁邦文说,他开书法培训班已有10余年,2019年,在需求推动下,他增设了端州区城东教学点,“目前我们已招收近200名学生,同比翻了一番,年利润预计可增长65%。”
梁邦文表示,有别于学校课后服务的是,部分家长更倾向选择小班制教学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小班制教学的优势在于,它能让小孩更精准地掌握知识,提升技艺水平,我们也因此承接了部分生源。”他坦言,为了提升自身优势和吸引力,该机构还推出接送学生服务,让家长免于奔波之苦,“目前我们机构周一至周五的课程已满员,接下来计划在附近多开一家培训点。”梁邦文如是说。
采访过程中,孔玲娇琴筝艺术中心负责人孔玲娇也表示,机构已开了13年,受益于“双减”政策,今年中心招生人数较为理想。
“对于艺术类培训而言,仅仅靠课后服务是难以满足技艺提升需求的。今年,我们就招收了不少正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且想进一步深入学习琴艺的生源。”孔玲娇透露,今年该机构生源同比上升了30%左右,是增幅较大的一年。她认为,“双减”政策落地,将给小班制教学的体育、艺术类培训机构带来更大的发展前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