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体育中心。 何洪锋
【引语】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千年古城四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今天县域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的历史性巨变,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市、广东省教育强市、广东省卫生城市等美誉。一代又一代的四会人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奋勇拼搏,锐意改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取得了辉煌成就。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四会上下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肇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全力构建“一核一轴一廊”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肇庆产业强市重要增长极,为肇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作出四会担当和贡献。
西江日报记者 刘亮 特约记者 黎洪锋
【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会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会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基本没有自己的工业产品和重工业,仅有少数手工业。
进入70年代,一批“五小”工业应运而生,四会工业产值有了较大增长。到1978年末,四会共有工业企业单位191个,工业产值达8410万元,占工农业产值比重为50.8%。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举措的深化实施,四会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农村综合经济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后,四会开始大力发展各种体制的工业和乡镇工业,积极优化投资环境,优先发展能源、交通和电信建设产业,同时抢抓毗邻港澳地区的优势,实行外引内联的政策,重点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工业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到1988年,四会工业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零星加工,发展到跨食品、纺织、缝纫、机械、化工、电子产品等30多个行业,以轻工业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适合本地发展实际的地方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农业小县到工业大县的历史性跨越。
与此同时,四会人率先打响国企改革第一枪,全面推行管理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全力搞活企业。在此过程中,四会企业改革风 起云涌,出现了“四会瓷厂10名工人集体承包经营国有企业”轰动全国的先进典型,当时《人民日报》也刊登了相关的新闻。1985年开始,四会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通道,“六五”“七五”“八五”时期四会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5%、19.6%和26.4%。
节物风 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到2018年底,四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7.05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53.08亿元、136.75亿元、207.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0.8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149.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1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07亿元、人均GDP80083元(12102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25元。
新中国成立70年,四会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2836倍、774倍、400倍。
新中国成立70年,四会从一座农业小县城,变成了繁荣发展、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城市景象、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干净整洁的街道村庄、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举止优雅文明的市民群众……今天的四会,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四会人民眼前。
党的十九大以来,四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落实“三个定位”、努力建设肇庆产业强市重要增长极作为目标任务,抓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一核一轴一廊”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大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奋力开创新时代四会改革发展新局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