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甘婉怡
夏日的嘉塘草原上,鼠兔幼崽在洞口探头张望,白腰雪雀与宝宝在鸟巢中互动,猎隼掠过碧蓝的天空。在海拔4200米的高原腹地,一位身着冲锋衣的青年正操作着无人机监测草场植被,他是来自肇庆的陈熙尔,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青海三江源草场与湿地团队的负责人。
从广东肇庆中学的鸡蛋花树到青藏高原的雪山圣湖,这位95后生态学家用十余载光阴,在生物多样性的探索与守护之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轨迹。
从鸡蛋花到未名湖:自然启蒙的序章
"肇中校园的走廊花台上,酢浆草大约会在10月底开花;生物园水池里的蝌蚪变成青蛙需要45至60天;校园的夏夜可以看到萤火虫和北斗七星……"谈及中学时光,陈熙尔的记忆里充满微观世界的奇妙,也是他对生物观察的启蒙,广东肇庆中学的校园成为这位未来生态学家的第一个“野外观测站”。
高中期间自由探索的时光为陈熙尔埋下了生态意识的种子,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选择生物学其实充满偶然。”陈熙尔坦言,“北大教会我用系统思维理解生命网络,北大的学习生活非常多元,我在大学的各类野外课程、环保与生物多样性社团、研究组的经历中逐渐发掘了自身的兴趣,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也慢慢落到生物多样性领域。”
就读大四期间,陈熙尔做出人生重要抉择,远赴瑞典隆德大学攻读动物生态学硕士。“隆德大学有很好的生态学系,有研究鸟类、昆虫、哺乳动物、植物等各个类群的生态学家,野外研究机会也很多。”陈熙尔分享道,在瑞典期间的学习和短暂的工作经历主要是学习生态学,特别是鸟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帮助他找到了主要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北欧严谨的科研体系与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他在鸟类生态学领域打下坚实基础,也塑造了他“用数据说话”的科研态度。
向高原深处:在辽阔草原解锁生态密码
2015年,一支生态摄影师团队在北大举办摄影展,在摄影师镜头下呈现出来的三江源的画面让陈熙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在2016年夏天,他作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志愿者,与朋友一起在三江源工作了一个半月。
“在三江源区域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快速变化,通过一个半月的相处,我发现对于观察记录和参与自然保护十分感兴趣,也希望能长期为这个少有研究的区域填补一些我们对本地物种和生态学信息的了解,因此选择了常驻这里。”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陈熙尔选择留在三江源。
"初到牧区时,语言不通、高原反应、物资匮乏都是考验。"陈熙尔回忆道。但他认为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变迁,包括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气候变化引发鼠兔种群激增,人兽冲突日益加剧等等问题。于是,陈熙尔花了大量时间去和当地牧民磨合,并与他们一起开展各类保护和研究行动,“了解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与本地的需求后,我们逐渐找到一些适合的社区集体行动,我们与本地牧民一起应对生态、生计与气候问题,并在这个过程里不断思考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共处之道。”陈熙尔向记者分享。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各个领域的面貌,AI、GPS、无人机等技术渐渐被应用于陈熙尔团队的工作中。据陈熙尔分享,他们会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无人机技术进行草地植被监测和计算,用GPS、加速度器等技术了解动物的生态学信息,用前端监控与AI图像识别技术来提高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数据处理效率以及开发应对人兽冲突的预警平台等等。
保持热情和信念:探索人与自然和平相处
2024年,陈熙尔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的讲台上,分享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嘉塘草原开展的工作和研究。他认为:“在这次会议上,我最大的收获是在于可以更好地学习了解和思考气候变化议题,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中国青年在这个领域上的实践很丰富,可以自信地参与分享,并永远保持学习、思考的态度。”
目前,陈熙尔的团队主要在嘉塘草原开展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于本地社区的生态保护行动,气候变化适应等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团队的阶段性成果包括长期对草场、鼠兔、藏狐、狼等野生动物的生态学研究论文,还有近两年的草地恢复实践,社区可持续生计的运营和发展等。”陈熙尔向记者分享。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陈熙尔计划将整个嘉塘草原的生态系统的各个关键物种与相互作用的机理逐渐勾勒补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可以让社区从保护和研究行动中持续受益。
面对未来,这位青年保持着生物学工作者的清醒认知:“生态保护是场马拉松,既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也要解决社区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岭南丘陵到世界屋脊,陈熙尔用脚步丈量着中国生态保护的经纬度。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年生物学工作者的专业精神,更是一种将个体生命融入自然节律的深沉情怀。当城市中的同龄人在为“内卷”焦虑时,这位95后选择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生态长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