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志愿服务聚沙成塔 城市闪烁温暖之光肇庆聚力打造志愿之城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肇庆市志愿服务便民集市走进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文明力量。

肇庆市志愿服务便民集市走进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文明力量。受访单位提供

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通讯员 罗军浩

在一月一主题的志愿服务便民集市上,非遗宣传、中医药知识普及、应急救护知识等志愿服务,吸引了不少周边村民前来了解体验;在学校门口,身穿红马甲的“护苗志愿队”协助维持交通秩序,护送着学生有序上学、放学;肇庆市“好人帮好人模范助模范”活动启动仪式在市岭南书院举行,帮扶礼遇好人模范成为全社会善善相生的良性循环;全市各地志愿者广泛开展义务植树、环境卫生整治、文明行为劝导等志愿服务,共建文明绿美肇庆……

今天是第38个国际志愿者日。近年来,肇庆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培育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推动全市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涌现,志愿者服务队伍和志愿服务组织日益壮大,“红马甲”在肇庆随处可见,让这座城市处处闪烁着文明的温暖之光。

完善组织机构,让志愿服务点多面广

完备的组织机构才能推动志愿服务更有序、更规范地开展。近年来,肇庆用好各级志愿者联合会,积极推动各级志愿者联合会实现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作用,团结凝聚辖区内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调动志愿服务行业组织积极性,规范管理志愿服务资格审核、活动开展、注册登记等。

同时,肇庆还积极打造并用好肇庆市志愿服务总站,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志愿服务队伍形象集中展示窗口、社会志愿者集散中心、志愿服务技能培训中心、志愿服务组织孵化中心和社会爱心集聚平台。该服务总站落成当日便有志愿者感叹,给了肇庆志愿者一个“家”,让其更有归属感。

另一方面,肇庆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阵地建设,依托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全市1549个村(社区)设立了志愿服务站(岗),站点覆盖率达100%,为村(社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组织和阵地支持。同时,在部分交通站场、景区出入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群众聚集点设置了志愿服务站点,为过往市民群众提供暖心服务。随着各个志愿服务站点接连落成,如今走在肇庆的街头巷尾随时可见“红马甲”,暖心志愿服务也随时可获取。

针对孤、老、病、残、幼等特定人群,肇庆还成立了“邻里情”(邻里互助)、“同心圆”(为老服务)、“51港湾”(关爱困难职工)、“蒲公英”(关爱残疾人)等26支市级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引领全市志愿服务队伍以农村、社区等为重点场所,专业化、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培育志愿项目,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

5月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百千万工程”暨学雷锋志愿服务便民集市在封开县南丰镇举行;10月重阳节敬老助老志愿服务便民集市活动在德庆县举行;11月“无废之城·文明之城”志愿服务便民集市在四会市大沙镇举行……去年以来,肇庆市文明办按照一月一主题的原则,聚焦当月重要时间节点,打造志愿服务便民集市活动品牌。该活动围绕主题,采用流动展位结合文艺表演的形式,让群众通过“赶集”的方式知晓志愿服务、接触志愿服务、体验志愿服务,为志愿服务组织与群众搭建起交流桥梁,并获得不少市民群众的欢迎与点赞,场场人气满满。

志愿服务便民集市是肇庆加快培育优质志愿服务项目的一个工作缩影。近年来,肇庆为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精准度,打造了越来越丰富、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市民群众提供了精准的志愿服务。

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发展方面,肇庆聚焦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生产生活需求,构建起“点单、制单、派单、接单、评单”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互通互融工作体系,实现志愿服务需求分类推送和配对,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如端州区打造“砚都党员志愿服务超市”,通过线上、线下征集群众微心愿,以“群众下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形式,为群众开展各式各样志愿服务。该志愿服务超市上线以来颇受市民群众欢迎,从2021年试点之初的2家拓展至62家,累计开展志愿服务6000场次,服务群众超15万人次,并为居民圆梦741个,惠及人数达4135人。

与此同时,肇庆还持续优化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服务工作与文明创建、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全域旅游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围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等多项重点领域开展普惠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培育“天使护航”关爱困境儿童等民政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擦亮“智慧助老”“爱心义诊”“麦田行动”等活动品牌。“中医进社区”、义诊送健康、防溺水安全教育宣传……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肇庆各地蓬勃开展,不断丰富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为其提供生活便利,“文明肇庆志愿之城”品牌正逐渐成为肇庆现实生活美好图景。

建立健全机制,让志愿服务长效开展

志愿者是推动城市文明的催化剂,让志愿者感受到城市的温暖,才能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并释放更多潜能。

近年来,肇庆为进一步擦亮志愿之城名片,向市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志愿服务,还聚焦志愿者培训方面,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授课培训,不断提升肇庆志愿者服务的专业性。一方面,肇庆市文明办打造了“志愿服务大讲堂”品牌,围绕i志愿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文明礼仪知识、情绪与压力管理、健康医学理疗等多方面主题内容,面向全市志愿者开展了7场专业技能培训活动。

另一方面,肇庆每年还会开展多场全市志愿者骨干培训班,邀请志愿服务各领域专家对我市骨干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并以“帮传带”的方式将专业技能推广到广大基层志愿者,推动全市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同时,肇庆还在今年6月以线上直播形式,邀请院校专业人士授课,对《志愿服务条例》《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开展政策解读。

此外,为充分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肇庆还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评选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以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志愿者积极性。同时,肇庆还先后出台并完善《肇庆市志愿服务激励办法》《肇庆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工作规则》等文件,实行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增设回馈志愿者激励措施,在社会保障、教育教学、就业创业等涉及其生活多方面给予优先待遇。目前,全市有四星志愿者2807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五星3834人(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

不仅如此,肇庆还推进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机制及实施志愿者联合激励计划,规范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对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超过8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约21%,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5484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6022万小时。

肇庆1人1社区上榜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

榜样力量引领志愿服务蓬勃向上

最近公布的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肇庆2个先进典型上榜,分别是来自端州区城中社区医疗志愿服务队的最美志愿者——李凤兰,以及最佳志愿服务社区——高要区南岸街道南亭社区。无论是最美志愿者还是最佳志愿服务社区,均在发挥各自作用,为肇庆的市民群众日常生活提供最贴心的志愿服务。

李凤兰:发挥所长温暖社区群众

自2007年从肇庆市高要区中医院退休后,李凤兰便利用专长成为了端州区城中社区志愿者。13年来,她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真诚,累计服务群众约2.6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7000小时,帮助了社区不少需要帮助的居民,并获得广东省“最美志愿者”“肇庆好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不久前,李凤兰更是被评为2023年第三季度“广东好人”,还作为好人代表在发布活动现场分享她的学雷锋故事。

有着从医经历的李凤兰,一直发挥着自己的职业特长,主动为社区残疾人提供医疗志愿服务,是残疾人眼中的“贴心人”。多年来,她义务帮助社区残疾人冲洗伤口换药,还为他们提供生活资助金,促使残疾人病症得到极大好转。同时,李凤兰还十分关爱他人,积极为社区患病老人排忧解难,甚至照顾孤寡老人直至离世,努力做好老年人的“暖心人”。

李凤兰的志愿服务行为及精神,也感染着身边人,促使其社区医疗志愿服务队从成立之初的不到五人壮大至数十人。她的爱人和儿子也在她的带动下经常主动加入帮助困难群众。如今,李凤兰仍每天坚持带领社区医疗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理疗、按摩、保健咨询等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专长服务群众,成为社区居民口中的“热心大姐”。

南亭社区:为群众在家门口提供贴心服务

“某小区被临时投放垃圾,需要帮忙打扫,哪位志愿者有空请报名。”“社区独居老人黎姨昨天摔倒,需要志愿者协助照顾,请大家积极报名。”……在高要区南岸街道南亭社区志愿服务群中消息一经发出,便能得到志愿者快速响应。志愿者有空就出手,这样繁忙的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了该社区常态。

据了解,南亭社区常住人口13401人,以老人及小孩居多。为更好服务社区居民,近年来,该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志愿服务平台,推动成立了“稻草人”、邻里情、帮困助残等9支志愿服务队伍,并成立高要首个“好人工作室”,现有志愿者总人数近600人,包括辖区退休老人、大学生、社区干部、党员群众等等。社区还广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为社区不少独居老人、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解决了生活实际困难。

与此同时,南亭社区还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区”共育新模式,开办社区家长学校和居民学校,强化市民教育。期间,该社区开展了家庭教育讲座等主题活动,“4点半课堂”为社区及社区家庭提供少年儿童定点守护、日常巡逻等志愿服务。据悉,南亭社区已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广东省文明社区”“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广东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称号。

推进志愿服务“三化”发展

莫学松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与工作体系”,这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与工作体系,需着力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必须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不断完善《肇庆市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办法》等志愿服务工作制度,从组织机制、阵地建设、队伍管理、活动流程、保障激励等方面予以规范,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志愿服务专业化是由专业人士或组织自愿、无偿为社会提供的专业服务,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化,必须建立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应急救援、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公共服务等方面贡献力量。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我们要积极发挥市志愿者联合会和市志愿服务总站作为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孵化中心的作用,整合全市1000多名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人员,组建专业的心理志愿服务组织,持续为公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志愿服务品牌化是志愿服务活动中形成的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服务品牌,是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的有效途径。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必须强化品牌策划意识,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立品牌联盟,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我们要不断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便民集市”“志愿服务大擂台”“小桔灯点亮微心愿”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打造“文明肇庆、志愿之城”的城市名片。

(作者系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市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