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李亮
今年以来,四会市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由于防范意识淡薄,青少年群体在不知情中,被诱导成为涉电信网络诈骗的多发群体,且涉案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这些青少年群体是如何被诱导参与诈骗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今年7月,16岁的小谢上网时,刷到一条弹幕广告,内容为兼职做电话客服有丰厚回报。为培养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小谢随即根据广告信息,添加了一名“业务员”的微信,进行入职交流。殊不知,此时,小谢已经掉进诈骗分子的“圈套”。他所添加的“业务员”,实际是上游电信网络诈骗分子。
经过短暂的线上“培训”,小谢开始上岗。在“业务员”的指引下,用手机登录QQ,和诈骗分子语音连线,然后用另外一台手机拨打诈骗分子提供的特定客户电话,两台手机接通后,同时开启扬声器,实现不同“频道”隔空通话。
据统计,小谢按照此类操作,共帮助诈骗分子拨打了30多个电话,通话内容均为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客服,对特定客户实施诈骗。小谢“兼职”赚到130元,却造成1名事主无辜受骗2万多元。最终,接到报案的四会市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将小谢抓获。
中学生谭某同样是在不知情下,被诱导成为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帮凶。此前,谭某添加了一名网友,聊天过程中,对方提出想购买一张电话卡。在金钱的诱惑下,谭某最终以200元的价格,将名下的电话卡卖给对方。
然而,令谭某意想不到的是,该电话卡被不法分子利用,注册了网络社交账号,并实施多宗电信网络诈骗。后来,四会市公安机关经侦查,将谭某抓获。
记者从四会市公安局了解到,当前,在警方的严厉打击下,诈骗分子开始转变诈骗方式,盯上社会经验薄弱的青少年,蛊惑他们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工具人”。今年以来,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的青少年群体,相比较2021年、2022年,总人数呈上升趋势。
在审理案件时,办案民警发现,这些涉案的青少年群体,多数是在打网游或线上社交过程中,被电信网络诈骗分子诱导,通过有偿帮忙拨打诈骗电话,或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网络账号等形式,直接参与电信网络诈骗违法行为。而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多数青少年表示并不知情。究其原因,该群体缺乏法制认识,不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手法、新动向,更容易成为诈骗团伙诱导的对象。
对此,四会市公安局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帮助他人拨打电话或帮助他人使用网络账号进行通信,以及出租、出借、出售本人或他人的电话卡、互联网账号等行为,从而非法获利,导致产生违法犯罪案件的,有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或诈骗罪,将受到法律法规严厉惩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