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青少年沦为电诈“工具人”,四会警方破获多起青少年涉诈案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李亮

今年以来,四会市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由于防范意识淡薄,青少年群体在不知情中,被诱导成为涉电信网络诈骗的多发群体,且涉案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这些青少年群体是如何被诱导参与诈骗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今年7月,16岁的小谢上网时,刷到一条弹幕广告,内容为兼职做电话客服有丰厚回报。为培养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小谢随即根据广告信息,添加了一名“业务员”的微信,进行入职交流。殊不知,此时,小谢已经掉进诈骗分子的“圈套”。他所添加的“业务员”,实际是上游电信网络诈骗分子。

经过短暂的线上“培训”,小谢开始上岗。在“业务员”的指引下,用手机登录QQ,和诈骗分子语音连线,然后用另外一台手机拨打诈骗分子提供的特定客户电话,两台手机接通后,同时开启扬声器,实现不同“频道”隔空通话。

据统计,小谢按照此类操作,共帮助诈骗分子拨打了30多个电话,通话内容均为诈骗分子冒充电商客服,对特定客户实施诈骗。小谢“兼职”赚到130元,却造成1名事主无辜受骗2万多元。最终,接到报案的四会市公安机关,根据线索将小谢抓获。

中学生谭某同样是在不知情下,被诱导成为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帮凶。此前,谭某添加了一名网友,聊天过程中,对方提出想购买一张电话卡。在金钱的诱惑下,谭某最终以200元的价格,将名下的电话卡卖给对方。

然而,令谭某意想不到的是,该电话卡被不法分子利用,注册了网络社交账号,并实施多宗电信网络诈骗。后来,四会市公安机关经侦查,将谭某抓获。

记者从四会市公安局了解到,当前,在警方的严厉打击下,诈骗分子开始转变诈骗方式,盯上社会经验薄弱的青少年,蛊惑他们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工具人”。今年以来,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的青少年群体,相比较2021年、2022年,总人数呈上升趋势。

在审理案件时,办案民警发现,这些涉案的青少年群体,多数是在打网游或线上社交过程中,被电信网络诈骗分子诱导,通过有偿帮忙拨打诈骗电话,或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网络账号等形式,直接参与电信网络诈骗违法行为。而对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多数青少年表示并不知情。究其原因,该群体缺乏法制认识,不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手法、新动向,更容易成为诈骗团伙诱导的对象。

对此,四会市公安局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帮助他人拨打电话或帮助他人使用网络账号进行通信,以及出租、出借、出售本人或他人的电话卡、互联网账号等行为,从而非法获利,导致产生违法犯罪案件的,有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或诈骗罪,将受到法律法规严厉惩处。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