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人在文峰社区爱心驿站憩息。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文/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特约记者 刘潜
“这个‘家’虽小,但很温暖。”8月21日,在高要区南岸街道文峰社区的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环卫工陈月丽高兴地说。为不断改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送餐员等户外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自2019年以来,高要区总工会先后建起了10家爱心驿站,其中4家为省级驿站,6家为区自建,为户外工作人员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爱心服务。建设至今,共接待户外劳动者5万多人次,受到群众的赞扬。
设施齐全功能完备
8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高要城区广新一路的爱心驿站采访时,刚停好车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正好见到三名在附近路段清洁的环卫工,她们放下手中的扫帚,不约而同跑到了驿站内避雨。
“这个爱心驿站很好,为我们遮风挡雨。”环卫工陈月丽擦了一把汗,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经常到这里休息,都习惯了。”另外两位环卫工乐呵呵地说。
记者看到,在这个约三十平方米的驿站内,设有饮水机、微波炉、电视机、电风扇、手机充电器,还有柔软的沙发,凳子以及卫生间等,空间宽敞明亮,环境干净整洁。在门口还摆着几张长凳,如果人多了还可以坐在外面。
“这里原来是闲置的房子,将它盘活用作爱心驿站,很受群众欢迎。”高要区南岸街道文峰社区党委副书记何伟钊告诉记者,这个爱心驿站从今年5月开始投入使用,“环卫工、快递员、送餐员、城管等户外劳动者经常过来歇脚。”
据了解,类似这样由高要区总工会自建的驿站,目前在高要共有6家,分布在高要城区、金利镇、金渡镇等,各站点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并上墙公布,采取建设单位负责站点日常管理的模式,确保内部设施设备、用电用水和室内环境卫生。驿站均设置有明显的标识,标示开放时间、免费服务内容等信息,让户外劳动者一目了然。
“看菜下饭”管理到位
“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户外劳动者人数、工作区域等因素,结合驿站的便利性,在高要城区和部分乡镇户外劳动者较集中的区域进行驿站建设,确保驿站建起来之后能真正发挥作用。”高要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主任陈卫华对记者说。
而4家省级驿站,主要分布在高要城区的高要区总工会、南岸街道行政服务中心、高要区环卫所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高要支公司。对于这部分驿站,省总工会给予一定的补助,并统一配发“工会爱心驿站”牌子。
记者见到,这些驿站还配备有便民药箱、雨伞、残疾人轮椅等。“我们通过整合保险营业厅、行政中心、社区等企业、单位现有的场所进行选址建设,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后期管理方面更周到、细致,有持续性。”陈卫华如是说。
“无论是换水、更换物品、地面清洁,我们都顺手做了。相关部门也不必额外购买空调、照明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高要支公司综合办公室的林先生对记者说。为了让更多人熟知爱心驿站,工作人员还不时走到外面,招呼环卫工、快递员、送餐员等进入歇息,赢得了群众的赞扬。
近期,高要区总工会还在高要区行政服务中心再建一家省级爱心驿站,目前相关设施已完善,等待验收后就可以投入使用。陈卫华介绍,下一步,区总工会将结合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内容、扩大布点范围,打造服务广大户外劳动者的新阵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