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李远难
全市累计投入53.63亿元升级建设县级公立医院15间、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5间、规范化村卫生站1147间;2022年全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5.9%;医共体牵头医院出院患者三四级手术比例达到38%,有关指标居全省前列……一组组数据不仅是一项项喜人的成绩,更彰显了我市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从“试点立柱架梁”转为“率先全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基层,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牢牢抓住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医疗服务供需平衡,缩小城乡医疗服务的差距。在2022年度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中,肇庆市排名全省第一;广宁、德庆、怀集3县排名前十,上榜县(市、区)数量全省最多;我市作为唯一地级市代表在省政府县域医共体建设专题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全盘谋划高位统筹
构建市县一体化推进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医共体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市政府每年的重点工作,聘请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为顾问,为全面高质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印发《肇庆市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
除了市级层面,县一级也以“一盘棋”布局全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工作,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聚焦医共体改革重点任务攻坚突破,加快建立整合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医共体“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统一管理。目前,全市5个县(市)共建立了9个紧密型医共体,有效推动我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四项创新举措
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不断扩容提质
15个病种内可选择中医日间住院病房,方便参保群众就医,提高病房周转效率;中医药治疗占比60%以上,报销比例提升至95%……德庆县中医院医共体率先开展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为全国首例,是我市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的缩影,也是我市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措施之一。
人才是县域医疗资源的重点,为县域医共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增量提质工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特殊紧缺人才“千人强基计划”,近年来共招聘入编全日制医学本科生416人,该项工作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百佳实践案例”。
推动薪酬制度大改革也是我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的创新措施之一。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全面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政策,有效地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医务性收入占比,为县域医共体打造一支“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群众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此外,我市还积极争取乡村振兴等政策倾斜,开展了县域医共体肿瘤防治中心早癌筛查项目、县域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建设项目、县域医共体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多个项目。2022年全市共争取县域医共体建设项目涉农资金达2186.76万元,占全省项目资金总额的47.35%,排名全省第一。
因地制宜推行“一县一策”
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
按照“县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改革路径,实施“一县一策”“一院一方案”,不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德庆、怀集作为广东省第一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当前,德庆县已经打造“数字健康德庆模式”,全力构建“预防保健+健康风险干预+特色健康服务”医防融合管理闭环,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中国医院协会医供体分会编著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践案例(2022)》。怀集县建立以县人民医院牵头的“1+19+N”县域医共体模式,建成医学检验、B超心电、远程会诊、影像诊断中心、慢病管理数据五大中心,搭建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实现总院和分院信息互联互通共享。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其他县(市、区)也铆足干劲,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拼力前进。其中,四会市实施“省第二人民医院纵向垂直延伸管理+县域医共体”模式,在全国率先启用省—市—县—镇—村多级区域医联体远程超声智慧平台,新开展手术和治疗项目50多项。广宁县充分发挥总医院龙头引领作用,以专科专病建设为抓手,加强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合作共建,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县级医院诊疗服务。封开县依托省、市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和托管,做强龙头医院。封开县第二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在全省47家升级建设的中心卫生院中率先成功创建“二甲”综合医院,县域内住院在全省57个县域中的排名从第43名上升到第15名,得到省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