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大部分市场和超市猪肉档都使用生鲜灯。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7月22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这里提到的“照明设施”普遍指生鲜灯,这是一种特殊的照明,可掩饰肉类、果蔬等原本色泽,容易让消费者出现误判。现实是怎么样的?记者近日进行采访。
现场见闻:灯光掩饰肉类本色
7月25日、26日,记者前往城区部分超市了解。位于端州区星城广场的昌大昌超市,在生鲜区的猪肉专柜,有盒装和切好的鲜猪肉,摆放整齐。在生鲜灯的照射下,这些肉类显得鲜嫩、饱满。记者将其中一盒猪肉移离生鲜灯,即恢复原色,色泽淡白,对比鲜明。
在星湖国际广场的大润发超市,记者看到,这里的鲜肉档也设有生鲜灯,摆放的肉类,色泽艳丽。“看上去是好看,但离开灯光颜色就变了。”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说,这种现象见怪不怪,早已习以为常。她承认由于灯光的影响,很难看到猪肉的原色,“通过原色可以判断猪肉的新鲜程度。”
记者发现,除了市场、超市,街边的大小档口,只要售卖猪肉的地方,大部分都挂有生鲜灯。在特殊灯光的照射下,肉类表面都“披”上一层暖光,肉色饱满。只有在普通灯光或自然光下,这些肉类才显现它的本来面目。
对于为何设置生鲜灯,有档口老板直言道“为了增加氛围”“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
受访市民:支持取消生鲜灯
对于市场监管总局将实施的《办法》,受访市民普遍表示欢迎。受访的李姨提到,一些本来不新鲜的肉类,在灯光的照射下变得“新鲜”好看,买回家后才发现问题,肉档有误导嫌疑。
“新鲜猪肉放入冰箱可以保存一段时间,但如果买回来就不新鲜,就很难保存了。”市民梁先生希望尽快取消生鲜灯,去掉“美颜”,让食物恢复本色。有受访者认为,去掉生鲜灯,可一定程度杜绝个别商家的侥幸心理,确保商品品质,维护消费者身心健康。
在网购平台,随处有生鲜灯售卖。记者在京东商城输入“生鲜灯”字样,即弹出数百个款式,大部分醒目地标注着“鲜肉提鲜”“生鲜肉专用款”“选对灯比隔壁档早收摊”等字样。其附加的视频宣传更为直接,将猪肉、果蔬等现场拍摄对比,反差巨大,效果鲜明。每盏生鲜灯的价钱,从数十元至一两百元不等。
广东开信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黄华文提到,现行法律法规还没有相关规定禁止使用这类光源对生鲜食品进行照明。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一些商家利用“生鲜灯”营造“虚假”的美观,让消费者对已经不新鲜的商品产生“新鲜”的错觉,其行为性质也属于一种对消费者的欺诈。希望新管理办法的出台,能杜绝这一类现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