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坑镇惠爱村的旧学校变成鱼的健身场所,经过两个月训练瘦下来的鱼 “身价”倍增。 西江日报通讯员 赵广宁 摄
西江日报记者 李振昭 刘壮壮 温天群
肇庆广宁极北之地,石猪、螺壳两山夹一谷,赤坑镇惠爱村坐落于此,其间一村终年云雾缭绕,故名云山里。山高路远,倒使这里远离工业污染,泉水尤为清甜,水质远优于国标。
“咕噜咕噜咕噜……”山脚下旧学校的操场上,14个养殖池中山泉喷涌,肥硕鲩鱼结队奔跑,一圈、两圈、三圈……它们正为“瘦身”进行魔鬼训练。
“鱼教练”莫耀斌细心观察“鱼学员”的运动状况,看到池中奔跑的鱼变瘦变健康,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是被他们‘骗’过来的!”莫耀斌原本不在这里做生意,“驻赤坑镇乡村振兴工作队用‘甜言蜜语’把我‘哄’过来。我看他们为了赤坑的发展这么团结努力,跟着他们干准没错!”
莫耀斌带来了他的高品质山泉水养殖项目,剑指“一镇一业”,争夺地理标志品牌,要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山好水好服务好,来了才发现比他们说的好!”莫耀斌笑言,“如果这种‘骗’能多点就更好!”
云雾深处有好水,鱼跃深山愈是鲜
“运动节食让鱼变瘦,好水慢养让肉变好。”莫耀斌把训鱼之道说得很简单,但背后却是复杂的过程。
“鱼学员”原来是在鱼塘里养尊处优吃精饲料的“肥仔”,一入营就觉晕,死活不肯动,只想“摆烂”躺在水中。
“鱼学员”首先要过的是冷水关。“山水比鱼塘的水温低七八摄氏度。”莫耀斌说,这温差让刚入池的鱼一时难以适应,鱼体内外的寄生虫更难以存活。
节食关也紧跟其后。“循序渐进,先礼后兵!过渡几天,慢慢减少鱼料。”
又冷又饿,“新学员”怎么适应?
“煲点凉茶给它们喝!”应对“新生综合征”,广东人莫耀斌对凉茶有着“谜之自信”,“用特殊的中草药煲成凉茶,让它们喝一喝泡一泡!”陆续为它们实施放盐、增氧等“套餐”内容,消毒杀菌治病防病一气呵成。
“这是首场淘汰赛!”莫耀斌介绍,在这场比赛中,有些鱼成功晋级,有些却永远留在这一级,“淘汰率20%左右”。
晋级的“鱼学员”接下来面临更大强度考验:首先是“闭上嘴”,主食再也“鱼你无关”;接着是“迈开腿”,在“鱼教练”特别配置的健身器材——推水器的作用下,“鱼学员”不仅要“随波逐流”,还得学会“逆风奔跑”。
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一位养鱼的村民试着打捞池中鱼,多次努力都无果,只能摇摇头放弃,“条条都是训练有素的游泳健将”。
不是在健身就是在健身路上,两个月后,原本“肥仔鱼”身上的“油腻”和“土气”被练得没了踪影,脱胎换骨成了健康活泼的“健身鱼”,“身价”立马增两倍。
“清甜爽滑!”广宁华侨大酒店副总经理陈善庆对莫耀斌训练出来的鱼大为赞赏,“蒸炸涮煲皆宜,做成鱼生更是鲜美。”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好汉三个帮
鱼是练出来了,怎么把深山好物卖出去呢?答案是:一个好汉三个帮!
引进项目的帮扶工作队知道鱼好,带着项目团队去广州参加高端食材品鉴会,让更多人知道深山出好鱼。
广宁县委书记陈超常也知道鱼好,6月13日率队到现场指导,要把项目发展成镇域优势特色产业。
中国烹饪大师、广宁厨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刘万光知道鱼好,“家乡的山水养出这么好的鱼,我想帮一帮”,特地给鱼创新几款菜式,带给县城乃至广州的餐饮大师品尝,用口碑赢得市场。
……
陈善庆隔两三天就发一条朋友圈,邀请大家“来广宁就吃云山里瘦身鱼”。华侨大酒店为这鱼单设全鱼宴,每天能卖上百斤。
众人拾柴火焰高,云山里瘦身鱼靠着口碑越来越有名堂。“广宁越来越多餐厅喜欢用瘦身鱼,从5家到50家我们只用3个月时间,月销12000斤。”莫耀斌说,瘦身鱼还游到广州、佛山等城市,月销也有4000斤。
广州、佛山的水产批发商也闻到了瘦身鱼的香味,其中一个批发商伸出两根手指:“每天两吨,你能供应吗?”批发商的两根手指壮大了莫耀斌的雄心,也壮大了广宁的雄心。
广宁县委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争取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擦亮“云山里瘦身鱼”品牌,推动广宁好鱼游得更远。
全城拧成一股绳,你好我好大家好
扩大规模是共识,但好水好地哪里来?
“有好水的地方没地,有地的地方没好水。”莫耀斌希望能在云山里再找地新建60个池。
“我们正在加快解决用地问题,提高瘦身鱼产量。”帮扶工作队队员盘伟中说,在县、镇、村以及帮扶工作队多方联动下,成功解决了土地、水源这“两难”,终于在云山里再腾出一片场地给莫耀斌使用。
盘伟中与莫耀斌商量:“能不能把乡亲带动起来?”
“一起来,更精彩!”莫耀斌与帮扶工作队的想法不谋而合。老场地14个池里,2个与村委会共同经营,2个与低保户共同经营。莫耀斌计划,新建场地也拿出部分池,让有兴趣的村民加入,低保户优先。村民只需投资3万元,每月就能保底收入680元,且随时可以退出取回投入资金。
现在,莫耀斌一有时间就去看场地修建进度,“早点修建好,瘦身鱼销量会更高,带动村民致富也更快”。
帮扶工作队队员邓小飞告诉记者,项目一期已给村集体带来1.8万元租金收益,合作共建的2个池预计年收入1.5万元,共为村集体年增收3.3万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