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老手艺焕发新魅力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手工艺者正进行广府金绣端砚制作。西江日报记者 戴福钿 摄

手工艺者正进行广府金绣端砚制作。西江日报记者戴福钿摄

西江日报记者戴福钿特约记者刘潜通讯员莫镜明

端砚与广府金绣等结合,创作出样式更丰富、色彩更鲜明的产品;肇庆竹编突破传统表现方法,与茶饮品牌跨界合作,推出“竹笼入水”等饮品;高要木雕迎合年轻市场需求,将目光放在工艺品上,打造“带得走”的精致文创产品……

近年来,肇庆传统手工艺不断跳出固有模式,多角度碰撞新火花,激发新活力,有力助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端砚制作:跨界融合产品受众更年轻

据了解,为将端砚制作从固有文化中抽取出来,进一步弥补其色彩单一短板,我市非遗传承人以及艺术家通过跨界探索,有效将端砚与广府金绣、漆料、自鸣钟等结合,带动其制作工艺迎来新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多名手工艺者正在砚石上加入广府金绣元素。在她们的巧手下,原本色彩单一的砚石,逐渐蜕变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工艺品。

“传统的端砚色彩单一,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基于此,2016年,我们开始探索将色彩丰富的广府金绣与端砚相融合,打造广府金绣端砚旅游手信品。”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广府金绣负责人莫世峰介绍,在图案设计上,为迎合中青年群体需求,该团队主要以肇庆著名景点、地标、花卉、十二生肖、卡通人物等为主,进一步提升了端砚观赏性和活力。

广府金绣端砚系列一经推出,迅速走红市场,受到年轻群体的热捧。“企业、单位纷纷找我们定制,用于送礼以及旅游手信,平均月销量超1000件。”莫世峰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端砚制作还涌现出了其他表现形式,如市级非遗传承人程振业,创新将漆料与端砚结合,制作出青铜器、陶瓷、铜钱等文创系列产品;肇庆自鸣钟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宝庆,将端砚融入自鸣钟制作,打造端砚自鸣钟……诸如此类创新融合,有效激发了端砚的市场活力。

肇庆竹编:推陈出新带动“指尖经济”

在肇庆高要和广宁等地,竹编技艺广负盛名,一代又一代的竹编手艺人在传承中发展,致力编织出更多元、更丰富的工艺品,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

驱车驶进高要区马安镇新江二格塘村,沿路可见村民在家门口编织竹制品。与传统家用竹篮等有所不同的是,他们编织的,是一个个巴掌大的小竹笼,用作奶茶饮品的杯套。

“我们村祖祖辈辈都有竹编的手艺。以往,大家靠着编织生活用具谋生,后来,随着其他材质的用具涌现,传统竹编难以维持生计。”格塘村小组长邓昆明介绍,竹编如何融入时代发展大潮,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共同发展,一直是竹编传承人探索的方向。

今年初,为带动竹编经济发展,高要区着力寻求突破点,助力竹编手艺人与茶饮品牌合作,将新桥镇、马安镇等地制作的小竹笼,作为饮品的杯套。精致小巧的竹笼,配上茶饮,伴着淡淡的竹子香味,别有一番滋味。

据统计,与茶饮品牌合作以来,该饮品大受欢迎,小竹笼销量不断提升,3月至6月已售出超3万个,不仅盘活了竹编发展的活力,而且还为手艺人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竹编技艺的创新,不仅局限于与茶饮品牌跨界合作。近年来,我市竹编技艺逐渐从粗糙的生活用具制作,向精致文创产品探索。如在广宁,不少竹编手艺人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创新编出小青蛙、小水桶、小花瓶等文创品,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大湾木雕:守正创新重焕生机与活力

在高要大湾镇,制作红木家具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因声名远播,该镇素有“红木之乡”美誉,红木企业超130家。近年来,为突破红木雕刻刻板、固定掣肘,大湾红木雕刻技艺人及企业不断致力创新,推动其焕发出新的光芒。

7月4日,记者来到大湾红木家具传统雕刻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李树新工作坊,在摆满传统家私家具的展厅,一幅幅挂在墙上的木雕挂画尤为显眼。

“这些挂画叫卡纸画,以红木雕刻画作为内容,用卡纸和红木框装裱,是我们将红木与画作结合,创新推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李树新工作坊负责人之一、“90”后红木雕刻传承人李栢宇介绍,为打破传统红木刻板、厚重的印象,2021年,他们开始探索打造“带得回家,挂得上墙”的艺术品,即打破传统挂画难以长期保存的短板,用红木雕刻工艺品制成卡纸画。凭借着物美价廉、保存时间长的优势,它迅速走俏市场,受到中青年群体的热捧。

除了将红木与挂画融合外,大湾红木雕刻还有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如有企业将发展主力从传统家私家具,转移至木雕工艺品上,打造了一系列样式潮流的现代摆件;有企业结合时下文旅市场发展热潮,用红木雕成精巧旅游手信,包括扇子、香托、饰品、文具等轻便实用的工艺品,为该镇红木雕刻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