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扶楼村的乡村振兴车间内,工人在制作花篮。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去年以来,肇庆市兴办乡村振兴车间96个,吸纳就业4097人,乡村振兴车间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实现顾家、务工、务农“三不误”,“小车间”发挥出“大作用”。
2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广宁县南街街道扶楼村的乡村振兴车间,多位工人趁着好天气晾晒椰棕丝,晾晒完一面后,再将其翻转喷洒胶水。“你别小看这些椰棕,加工成花篮既透气又吸水,出口到国外最高达数百万产值。”乡村振兴车间负责人杨登自豪地说道。
据了解,该乡村振兴车间去年10月在扶楼村成立。“选择在扶楼村落地的原因,一方面是当地在家闲散人员较多,另一方面村委会对车间落户积极配合。”杨登介绍,村干部不但为我们找场地,还广泛发布招工信息。
记者走进车间内,只见扶楼村村民陈银容拿起一片椰棕丝,放进石制模具内用木棒猛烈敲打,不一会儿,花篮的主体已逐渐成形。“我们再用铁丝在其外侧加固后,就可以送去打包装。”陈银容说道。
杨登表示,花篮的加工过程十分简单,不需要专业的技能,工作强度也不大,很适合村民在农闲时工作,增加一份额外收入。
据了解,扶楼村乡村振兴车间全部工人都是50岁以上妇女,她们年纪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周边也少有工作机会。“小车间”在为企业带来了效益的同时,也让村民增收致富。
53岁陈银容此前在家带小孙女,有时外出打散工,收入不稳定。去年10月,她在村委会了解到乡村振兴车间招工信息,就与其他数位同村妇女来到车间工作。“我刚开始不熟练,每个月收入大概两千多元,现在可以达到三千多元。”她说,“我在车间工作有稳定收入,还能顾家,已经十分满足。”另外,企业考虑到员工首月工作不熟练,每人还给予50元补贴。
55岁欧少凤之前在家务农,或者接一些小手工,整体收入微薄,每月需要子女从佛山寄生活费,“我现在每天工作8到9小时,每月收入也有三千多元。”
目前,扶楼村乡村振兴车间为周边乡村提供二十多个就业机会。杨登介绍,公司方面已在南街街道、江屯镇、洲仔镇三地七个乡村成立加工点,为当地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
近年来,我市把帮扶车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工作,把建设帮扶车间作为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主要举措,各乡镇党委政府会同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引入产业项目、手加工项目等建设帮扶车间。
此外,对吸纳脱贫劳动力且就业效果好的帮扶车间,符合条件的,依据《肇庆市市级就业帮扶基地及示范性就业帮扶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为肇庆市市级就业帮扶基地、示范性就业帮扶基地,被认定为“市级就业帮扶基地”的用人单位,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性就业帮扶基地”的用人单位,再补充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合计享受2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加大帮扶车间的建设力度,引入龙头企业投资兴业解决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力争实现全市88个乡镇帮扶车间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