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青山已成金银山 ——弘扬“岳山造林”精神系列报道之三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现在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海苍茫,蓊蓊郁郁,成为一座物种丰富的自然宝库。附近的一个个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从古城村至岳山林场形成壮观的十里水果长廊,当地村民在采摘沙糖桔。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刘浩辉 周永龙 吴威豪

特约记者 徐维宁

通讯员 蒙莹莹 谭上洲 李文文

上一辈,让荒山野岭变十万亩林海,这一代,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从“岳山造林大会战”至今,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蹉跎,岳山林场的变迁,正是怀集在不同时代,探索林业经济、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缩影。

2002年起,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岳山、温泉林场成为市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两个林场由经营型转为公益型,合并命名为广东省怀集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履行她新的历史使命。

现在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海苍茫,蓊蓊郁郁,成为一座物种丰富的自然宝库。附近的一个个乡村,依托绿色家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十万亩青山绿林披锦绣

绿色,已成为怀集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怀集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林地面积位居全省第三,下帅乡、蓝钟镇入选广东省森林小镇,蓝钟镇古城村和双兴村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一张张美丽“生态”成绩单的背后,凸显的是怀集殷实的“生态家底”。

“以前,岳山林场是商品林,‘蓝钟木’享誉全国。如今,岳山林场纳入保护区成为生态林,这座森林宝库也成为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三岳自然保护区在干部职工、护林员的细心呵护和守护下,珍稀动植物得到更好的繁衍、成长。”怀集县林业局副局长谭国雄介绍,如今的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极为丰富,共记录有植物1015种、陆栖脊椎动物30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植物达50多种,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成为肇庆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和“绿色明珠”。

谭国雄1981年就进入林业局工作,40多年的林业经验使他成为一名林业专家,“在‘岳山造林’精神的影响下,我已深深爱上这片林场,看着岳山林场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满眼葱郁,心中就会莫名欢喜。”

谭国雄说,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怀集县以其坚定的发展信念和长远的发展目光,在“两山理论”的实践上,迈着稳健的步伐昂扬前行。

温泉林场通过招商引资对林场内80年代初建设的旺桂水电站进行了扩容技改,装机容量由50KW增加到了600KW,不仅保障了林场的用电,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部分解决林场日常的经费开支。

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还在温泉林场建设了一座生命科学馆。在综合展区,展馆用部分动植物标本结合先进的电脑多媒体触控与声光等技术再现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让人仿佛亲临其境。除此之外,展馆还有菌类、古生物化石、珍稀动物标本500多种。生命科学馆也成了保护区加强保护研究、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也是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自然的观摩教育基地。

古城十里水果长廊果飘香

岳山茂密的林海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一条常年川流不息的古城河,滋润着这片林地,也为周边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

冬日融融,大山深处,风光无限的岳山脚下,长达十里的山丘、田头、旱地尽是沙糖桔、沙田柚、贡柑、青枣等水果,从古城村至岳山林场形成壮观的十里水果长廊,成为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道亮丽风景。而最早在这里创业种植沙糖桔的,就包括古城村村支书、主任刘艮兴。

古城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水果长廊”建设,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每年秋冬,三岳脚下的水果长廊一片金黄,果香飘散,丰收景象令人陶醉。2011年,刘艮兴在朋友的支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租地20亩种植沙糖桔,2013开始收果掘到第一桶金。在刘艮兴的带领下,几年间,古城村117户农户利用山地、旱地和水田种植沙糖桔近4800亩,年总产量超1000吨。这时,山上田野处处可见果农和村民采摘沙糖桔,一筐筐挑到公路边或开阔草坪等待装车销售,呈现出一派果丰人欢笑的景象。刘艮兴因此被誉为古城村种植沙糖桔的“领头羊”。

“这是三岳保护区对我们的馈赠,正是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才培养出这些高品质的果子。”每天来果场察看的刘艮兴总会忍不住仰望葱翠的三岳,对他来说,三岳就像是古城村的守护神,延绵10万亩的林地体现了蓝钟人对绿色的追求。

岳山茶场重新响起炒茶声

在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驻足高山,静听山泉奔淌,习习凉风拂面;登高望远,满坡茶垄含翠,近处茶香撩人,茶花争艳,四周连绵高山满目青翠,如同一轴水墨画卷在眼前铺展,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外桃源。

淡烟薄雾纺轻纱,微雨唤新芽。沉寂已久的岳山茶厂重新响起炒茶声。茶叶是岳山林场的传统副业,但原先销路没打开。2007年,作为土生土长的岳山人黎秋岳通过“金燕归巢计划”回到家乡创业,由于对当地岳山茶情有独钟,他决定重振“岳山茶”品牌。

“蓝钟岳山茶产于千米以上的三岳山峰上。山上终日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其中水源含有多种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地。”黎秋岳从小就和岳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从小喜欢喝茶,我父亲也很喜欢喝茶,而且岳山茶是自己家乡的茶,所以回到家乡利用家乡的资源,将家乡的岳山茶传承发展下去。”

黎秋岳介绍,目前岳山茶园面积有270亩,年产茶叶约1万斤;新开发茶园近400亩,预计丰产期会达到年产茶叶近5万斤。岳山的茶以红、绿茶为主,岳山茶采回嫩芽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精制而成。在怀集县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中,“岳山茶”项目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如今,黎秋岳的目标是扩建茶园,把岳山茶打造成怀集名片,创建一个集科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禅茶文化小镇,带动家乡的经济与就业。

做好绿色产业大文章

如今,远眺三岳,给人带来的更多是信心和激励。蓝钟人,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一往无前。

蓝钟镇有名山岳山、名水蓝钟温泉、名树红椎树,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新时代,如何续写上一辈怀集人用辛勤与智慧写就的“林”字文章?蓝钟镇的回答是: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经济。

鸟语花香、山谷间潺潺流水,漫步于蓝钟镇内三岳脚下的古树公园,绿树红花错落有致,乔木灌木高低相间,更有逾千年红椎古树矗立其中,人景相融的森林小镇面貌已然显现,市民游客乐享其中。

位于古城村根竹塘自然村的红椎古树公园内,100年以上的红椎树有25棵,100年以下的有56棵,600年以上的有2棵,“世代同堂”形成了难得的红椎古树群,其中最为年长的红椎树的树龄已超过1300年。来自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山谷间的潺潺流水蜿蜒而下,滋润着这里的红椎古树。

刘艮兴介绍,红椎树俗称红梨木,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优选木材,经济价值较高。曾有人出高价钱想收购古红椎树,但是当地村民生态意识较强,一直拒绝出售,所以世代得以保护下来。

守护红椎古树群是当地村民传承“岳山造林”精神的生动诠释。2018年以来,蓝钟镇新增造林绿化面积近600公顷,占镇域总面积的3.01%;生态公益林比例达50.23%;镇区绿化覆盖率达30.2%,建成休闲游憩绿地2个、乡村绿化示范点4个;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9.73%。如今,蓝钟镇已成为怀集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全镇有林地面积16700多公顷,镇域森林覆盖率达84.48%。

守好宝贵的自然财富,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打好‘名山、名水、名事、名人’四张牌,积极打造‘森林康养、温泉度假、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湿地观光’的形象名片。”蓝钟镇武装部部长蔡毅雄表示,近年来,蓝钟镇始终将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牢牢坚守住生态这条底线,积极探索以绿色发展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蓝钟还积极招商引资,推进了岳山茶、网箱养殖、双兴蜂蜜养殖、佛甘禽畜养殖和黄庆笋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引进了电商平台入驻古城村和下竹村,为优特农产品打开了通向全国各地的销路;引进温泉康养以及农光互补等项目入驻蓝钟,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蓝钟落地生根。

入村有景观路、村内有小公园、围村有绿化带、村边有风景林。如今,走进美丽的蓝钟镇,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这里的居民真正享受到绿色生活的美好,游客们可以畅享绿色游玩的乐趣。

“森林小镇建成后,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三岳省级保护区观赏古树名木,体验负离子极丰富的大氧吧,到岳山温泉休闲度假,去下竹水库观光区露营野炊,来古城十里水果长廊体验采摘新鲜水果的乐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品尝清光绪年间的朝廷贡品黄庆笋,也可以品尝优质的蜂蜜和岳山茶等出产自本镇的特色农副产品。”蓝钟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娓娓道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一代代护林人的努力下,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荒山变青山;未来,新一代林场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牢记使命,书写更美好的绿色画卷。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