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肇庆 > 广宁 > 正文
广宁荷木村350人从事餐饮业,年增收约5500万元 名厨带高徒 全村齐致富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年,在省级“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下,自古就有尚厨之风的广宁县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其中,南街街道荷木村成为领军者,获选广东十大粤菜师傅名村。

荷木村厨师对村民培训厨艺。西江日报通讯员 江先梅 摄

编者按

近年,在省级“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下,自古就有尚厨之风的广宁县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其中,南街街道荷木村成为领军者,获选广东十大粤菜师傅名村。

该村以传帮带模式,不断壮大厨师队伍,走出了一条靠厨艺致富的新路径。据统计,全村从事餐饮行业有350人,每年增收约5500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厨师村。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冯铁成 吕艳芬

1

名厨效应带动厨师村

“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清人竹枝词,赞美的便是粤菜。

冯焕成来自广宁县南街街道荷木村委会塘坑村,是广宁县厨师协会会长。上世纪90年代初入行,原本只在广州市白云区一家酒楼给大厨打下手。

后来,在同村堂兄弟的鼓动下,冯焕成利用闲余时间报读厨师培训班,最终凭借“起全鸭”与“炒牛奶”两道粤菜,拿到一张“厨师证”。

从“打荷”到总厨,时间走过三十年,冯焕成已是广州智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作为广宁厨师的“领头羊”,冯焕成思考的是广宁厨艺的薪火相传。因此,将目光投放到同村年轻人身上,招收学徒,有意发掘和培养后继之才,成为当下他的工作重心。

“厨师讲究的是真材实料,切、剁、炒、蒸、煮、雕、烘、烤……样样都得精通。”为了让同乡年轻人学到真功夫,冯焕成不仅提供就业机会,还挑选有资质的学徒,留在身边传授厨艺,从理论到实操,每一道工序、每一门手艺,都悉心指导,同时在晋升激励机制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同村年轻人习得厨艺,到全国各地发展,成为粤菜美馔的传播者。

从业至今,冯焕成带徒近3000人,其中不乏来自荷木村同乡兄弟子侄。“广宁厨师以70后、80后居多。希望借助“广东粤菜师傅名村”的东风,吸引更多90后、00后参与其中,让广宁厨师成为行业标杆,把粤菜发扬光大。”冯焕成说道。

2

传帮带模式壮大厨师村

据史料记载,早在清朝就有广宁人外出做厨师,靠着父带子、兄带弟、师带徒等传帮带模式,广宁籍厨师已遍布世界各地餐饮行业。目前,国内已成立13个广宁厨师协会分会,共有会员5000多人。广宁籍厨师5.5万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9.33%。

广宁厨师多、分布广、影响大,其中荷木村厨师占比最高。为何荷木村的“入厨”氛围如此浓厚呢?这在荷木村党支部书记廖肇盛看来,一方面是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则是“名厨效应”。

“改革开放后,荷木村的年轻人便开始外出打拼,他们大多数从学杂工做起,慢慢磨炼厨艺,当中佼佼者便成为酒店总厨等,享誉一方,久而久之,家乡人们都以他们为榜样。”

廖肇盛记得,到了2000年之后,从荷木村走出来的名厨纷纷向外发展,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比如获省‘三项办’评定的四星名厨徐志锋、佛山市馨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坚、嘉华海鲜酒家董事长廖建球等,他们都是来自荷木村。”

截至目前,全村从事餐饮行业有350人,每年增收约5500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厨师村。

而记者采访发现,“名厨效应”不仅仅体现在享誉度之中,更体现在桑梓情,反哺家乡的实际行动中。成立合作社、打造农家乐、开拓乡村游、推广竹乡菜……厨师行业带来的认同感和成就感,激发了荷木村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其中。

3

餐饮文化丰富厨师村

竹乡厨韵,余味悠悠。

重视当地饮食文化传承推广,因地制宜建设饮食文化展览馆,宣传当地粤菜饮食文化,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断打造当地特色菜品,成为近年来广宁县继续擦亮“广东粤菜师傅名村”招牌的举措。

记者从广宁县人社局了解到,今年已启动“广东广宁中餐厨师之乡——粤菜师傅人才振兴中心”,计划在荷木村小学原址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全县第一个集厨师文化展览、厨师培训、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厨师研讨交流室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培训及展览馆一体化项目。

广宁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一楼为广宁县、荷木村厨师文化展览,主要展示县总体厨师文化和荷木村当地特色厨师文化。另外设有广宁名优特产展销点和乡村直播间,供游客了解及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广宁本地网红直播带货。二楼为粤菜师傅实训基地、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中式面点室、水部、品鉴室等,供广宁厨师协会、培训机构、粤菜师傅大师名师培训学员,举办粤菜师傅技能竞赛等。“目前项目已立项,初步设计方案已出,待建成后,将为壮大荷木村厨师队伍,弘扬竹乡名厨提供实践载体。”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