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社工在木塝村用心绘制的工作地图。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在广宁县排沙镇木塝村委会有一个社工服务站,那里铺展着一张地图,这是由3名社工花费3个多月时间走访,用脚步丈量土地绘制出来的。地图凝结了社工的汗水,更凝聚了社工带给村民们的关爱和帮助。
“有困难找社工。”这句话在当地已深入民心。近期,该服务站频被央媒、省媒“看上”,他们为何被“圈粉”了,又是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呢?这种政府买单的社工服务模式效果如何?4月16日,记者前往探访。
走村串户绘制服务地图
“地图上每个自然村的基本情况,我们都了然于心。”社 工高志权指着眼前的地图,自豪地对记者 说。记 者顺着他手 指的 方向看到,地图上点缀着木塝村委会17个自然村,每一个自然村旁边都张贴了一张纸,纸上记录着户籍、常住人口、低保户、五保户、特困人数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的人员还做了特殊标注。
这张看似简单的地图,背后却饱含着他们的心血。高志权告诉记者,社工服务站于2017年7月成立,他们初到村子时,村民们都不理解何为社工,社工是做什么的。甚至有些村民看到他们身穿马甲,误解为电线安装人员。
“要想跟村民们建立起关系,宣传自己的工作,就要走近村民,更要走进村民心里。”高志权说。为此,他们以“用脚画地图”的方法,挨家挨户上门探访,了解村民的诉求,将木塝村委会的“方位”和“人情世故”装进心里。遇到力所能及的问题,就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到镇民政办,争取链接资源。
改变被“囚禁”女孩的命运
正是因为有了摸底走访,他们改 变了一个自闭症 女孩阿晶的命运,让被困屋子多年的她,重获阳光和父爱。
在一次走访中,社工发现先生塘村5岁的阿晶被关房里,狂躁不安。经了解,阿晶母亲智障,当年嫁给了50岁的丈夫,但未登记结婚,阿晶无法上户口,成为“黑户”。阿晶几个月大时,母亲出走改嫁,她寄养在外公家。外公缺 乏育儿 经验,从小到大就把她关在房间里。缺乏与外界接触,阿晶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
社工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致电在外打工的阿晶父亲吴先生,劝其回来 承担 抚 养责任。吴 先 生辞工回家后,家里的经济来源被切断,所住危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社工在县镇两级相关部门支持下,帮阿晶上了户口,并帮吴先生申请了低保和危房改造。
“多亏了社工的帮忙,我才能安心在家照顾女儿,住上安全房。”吴先生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说,如果不是社工帮助,阿晶很可能一直被关着,没有户口将会影响她的一生。记者见到阿晶时,她正在草稿本上画画,看到社工们的到来,会叫“哥哥姐姐好”,性格也变得开朗了。
“三同”服务成村民的贴心人
在驻扎木塝村委会的两年时间里,社工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帮助。社工顾思敏告诉记者,在开展社工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农村中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弱势群体、特困人群是最需要帮助的。
“有些空巢老人经常会抱怨自己没用,情绪低落。”顾思敏说,为了能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健康幸福,他们建立了空巢老人互助网络,通过推广“长者健康计划”、组建老年人手指操互助小组,陪老人聊天,进行心理疏导等。老人们见到社工都会说:“你们比我的儿女还要关心我。”每每听到老人的夸赞,社工的心是暖暖的,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高志权告诉记者,如今服 务站开设有针对留守儿童的“周末小课堂”,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兴趣。对于弱势群体,社工们只要村民有需要都会去帮忙。他们帮弱势群体割禾打谷、种甘蔗、粉刷墙等,并不定期探访民政服务对象,及时掌握情况。两年来共为170多名低保、特困、残疾人等服务对象建立个案档案,用心、用情、用功,开展社工专业服务。慢慢地村民就形成了“有困难找社工”的观念,社工也成为了村民的贴心人。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社工服务站就像是政府服务的神经末梢,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民政服务不到的地方,他们 可以做 到。通 过 规范化、专业化的服务,把政府的福利政策贯彻落实好,是现代乡村发 展不 可或缺的一 部分。”排 沙镇党委委员曾志豪说。
作为政府统一公开招聘的社会工作者,这三名社工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大学主修社工课程,有的毕业后从事过社工工作,并经专业社工培训,考取社工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他们按照“双百计划”项目驻村指引,运用专业方法开展“走访入户、需求评估、问题地图、资源地图、调研报告”等服务工作,为有需要帮助的村民提供服务,链接资源,解决困难。同时,为让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成立了广宁县排沙镇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招募注册志愿者近50人。
广宁县民政局负责社工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我市启动“双百计划”,在全市18个镇(街)设立社工服务站,每个月会将社工服务站情况上报到市民政局、省民政厅。排沙社工服务站的做法比较成熟,成为了省民政厅重点推介的对象。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凌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