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黎嘉玲 吴宇玲
“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课题。2023年,肇庆市司法局深挖包公典故背后的“和解文化”,创新推出“以和为贵、致力中和、别中求和、和而不同”四大调解理念,在全市司法所长和人民调解员培训班推广,致力于实现“调解一起纠纷,解决一批问题,预防一类矛盾”。
经过一年多实践探索,包公“和解文化”在肇庆大地上绘就出崭新的基层治理“枫”貌。2023年至今,肇庆各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15479件,成功调处15378件,成功率99%。
工人权益受损害,“和解文化”为民发声
广东某工程有限公司是端州区睦岗街道某工业园内施工项目的承接方,其将该项目中部分工程交由肇庆市某建筑工程队实施。然而施工结束后,双方在工程款方面产生分歧,且因该公司拖欠该建筑工程队工程款约38万元,致使建筑工程队无法结清工人工资。
今年1月,该公司通过银行转账先行支付10万余元给部分工人,但建筑工程队的工人对于尚未支付的剩余工程款27万余元仍不满意,遂前往睦岗司法所申请调解。
接到诉求后,睦岗司法所在正式开展“面对面”调解之前,借助“以和为贵”的调解理念进行铺垫,引导双方认识到和平解决纠纷对于双方利益的重要性。在调解现场中,调解人员运用“和而不同”的调解理念,引导双方有序发言,充分表达自身诉求的机会。在调解人员耐心引导下和协调下,争议双方逐渐放下成见,从误解走向互谅,达成和解。之后不久,工人工资便悉数到账。
土地争议引矛盾,“和解文化”助力重修邻里关系
土地是老百姓的衣食之源,也是农村诸多矛盾产生的根源所在,调解好农村土地纠纷,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5月,包公“和解文化”便成功化解四会市石狗镇一起土地纠纷。
原来,纠纷双方为相邻两个村庄的村民,争议点是村界边约0.2亩的一块鱼塘,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眼看矛盾进一步激化,村民陈某便来到石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虽有明确的四至界限,但双方都没有争议地块的权属。”调解人员了解情况后,决定以“面对面”方式进行调解。
由于该土地纠纷涉及两村利益,处理不妥有可能激化矛盾,工作人员先是运用包公“和解文化”中“以和为贵”调解理念,安抚双方当事人情绪,使双方当事人从激烈对抗到逐步走向冷静协商;随后秉承包公“和解文化”中“致力中和”理念,结合多种调解方法,向双方当事人阐明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当事人积极正确处理矛盾纠纷。最终,在调解人员和驻村律师共同配合下,纠纷双方各让一步,两村关系重新和睦起来。
远程调解零距离,千里纠纷一朝解
随着包公“和解文化”调节理念不断补充完善,矛盾化解范围也突破地域限制。今年5月,四会市司法局贞山司法所便首次利用远程视频连线方式,成功调解了一起横跨两地数千公里的买卖合同纠纷,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远程调解”的便利。
纠纷源于2022年10月的一场交易。当时,辽宁的汤某与位于四会市贞山街道的某食品公司达成代卖协议,食品公司在次日便通过物流托运向汤某发货产品200件。但汤某在代销结束后迟迟不支付,双方由此产生纠纷。
案件一方当事人远在辽宁,无法进行会面调处,该怎么办?调解人员便尝试利用包公“和解文化”中“以和为贵”调解理念,通过电话与双方当事人取得联系,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得悉双方当事人都有调解意愿,在征得双方同意后,决定采用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来进行调处。
今年5月9日,视频调解会成功连线。调解现场,汤某表示目前自身经济情况困难,给出分六期支付的方案,但罗某对分期支付表示不认同。工作人员随即运用包公“和解文化”中“别中求和”调解理念,对罗某进行劝导与沟通,积极寻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终罗某同意接受分期支付的方案。5月14日,双方共同签下调解协议,这起横跨两地数千公里的买卖合同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