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首个酱油科技小院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于一体 一滴小酱油闯出大市场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一头连着农业企业,一头连着高校和科技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这是肇庆酱油科技小院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为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科研基地,广东肇庆市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肇庆农投公司”)依托旗下控股企业农投香满源公司丰富的酱油生产资源和产业文化,打造了肇庆首个酱油科技小院。该科技小院有何特色和作用?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6月20日,记者驱车驶进位于端州一路的农投香满源公司的肇庆酱油科技小院。院子里,一个个酱油不同制作过程的瓦岗整齐排列;一旁展厅内,详细展示了酱油生产的工序以及肇庆酱油文化;实验室内,多名来自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科研团队成员,正对新研发的酱油进行氨基酸肽氮含量检测,以生产出更健康、绿色的本地酱油。

“市民对‘土生土长’的香满源酱油并不陌生,然而,伴随着消费者对调味品口感、营养成分等要求的增加,酱油生产技艺、品牌升级、文化传承等迫在眉睫。”肇庆农投公司副总经理吴南生介绍,基于此,2023年6月,该公司开始着力筹备酱油科技小院建设工作,携手广东省科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省农技协,打造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科研基地。

开展系列科研项目,搭建科研人才培养平台,并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工艺和产品升级,是肇庆酱油科技小院的特色。“每年,我们会定期组织高校教授、在读研究生等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提出课题方向,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产品研发。”吴南生告诉记者,在保留香满源酱油传统古法酿造、天然晒制、回窖陈酿的独特工艺上,该科技小院依托科研成果,结合时下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生产工艺和创新产品系列。

以酱油生产工艺为例,作为酱油营养和品质的核心指标,提高氨基酸肽氮含量以及丰富口味一直是各生产企业努力的方向。去年以来,肇庆酱油科技小院科研团队一直致力攻克制酱工艺,将该项含量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10%以上,并以此研发一系列更健康、营养更丰富的零添加酱油、减盐酱油和炒饭酱油、辣酱酱油、松茸酱油等酱油新品。这些新品系列,在近日举办的国际调味品创新风味品鉴大赛上,夺得了“特色美味”荣誉。

不仅于此。肇庆酱油科技小院正通过科技创新,致力解决酱油生产原材料——黄豆的供应问题。“基于种植土壤和品质等原因,目前,香满源酱油生产的黄豆主要来自东北地区,本地合适的黄豆较少。”吴南生透露,为解决原材料掣肘,近期,肇庆酱油科技小院依托肇庆农投公司在怀集、封开等地的种植基地,与高校科研团队携手,培育黄豆品种,探索种植适合用于酱油生产的本地黄豆。同时,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肇庆酱油科技小院还拓展了研学功能。“为传承肇庆酱油酿造技艺这项非遗文化,肇庆酱油科技小院同时面向各中小学校、市民游客开放。”吴南生说,该公司已在肇庆酱油科技小院精心搭建起一条研学线路,以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据统计,截至目前,肇庆酱油科技小院已开展科技人才培训3场次,举办酱油文化推广和产品品鉴活动超10场次,接待市民游客、学生团体超6000人次。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