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团队寻觅4年多 发现豆科新物种肇庆德昭藤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团队正式发布,该团队在广宁发现肇庆特有植物新物种——肇庆德昭藤。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黄瑞兰 周飞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团队正式发布,该团队在广宁发现肇庆特有植物新物种——肇庆德昭藤。

肇庆德昭藤。 西江日报通讯员 谢智 摄

肇庆德昭藤。 通讯员 谢智 摄

“德昭藤属隶属于豆科,约含15个物种。2018年,我在研究德昭藤属植物时,发现了分别馆藏于北京大学标本馆和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的1号标本的照片,这号标本是钟观光于1927年在肇庆七星岩采集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涂铁要告诉记者,后来,他又找到同属该物种的另外两号标本,分别由石国良于1971年、1983年采自鼎湖、广宁。此后近40年里,再无人采集到该植物,各网络数据库上也未见其照片。

上述标本曾经被不同的学者分别鉴定为首冠藤、湖北德昭藤等物种。但通过和德昭藤属其它已知物种进行详细的形态学对比研究,涂铁要和团队成员基本确定,其为未被描述和发表的新物种。自此,涂铁要和团队多次前往肇庆,展开了长达4年多的探寻之路。

据介绍,最初,团队主要到七星岩、鼎湖山野外科考,但由于该植物标本采集记录上的地点较为模糊,加之七星岩已开发为景区,原生环境不复存在,因此该团队多次考察均无功而返。

就在大家以为该物种可能还未来得及被世人所认识就已经灭绝时,出于对科研的执着,涂铁要团队依然没放弃搜寻。“肇庆还有很多保留较好的次生林,说不定还有希望。”涂铁要告诉记者,为实现“大海捞针”,团队不定期深入各林场山坡、山脊和山谷、溪边,“跋山涉水、日晒雨淋是常有之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6月,团队成员谢智带队前往广宁科考,重点留意了次生林林缘、溪边等适合德昭藤属植物生长的环境。在前往洲仔镇途中,突然,沿路溪边竹林上攀援着的一丛开着白花的藤本植物引起了谢智等人的注意,远看很像是德昭藤属植物。

谢智等人立即采集植物标本,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形态学观察与特征比较,初步判断该物种与钟观光和石国良采集到的标本为同一物种。紧接着,他们又采集了几枚新鲜、幼嫩的叶片,提取其DNA用于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结合其形态特征和DNA证据,我们最终确认其为一新物种。其后,我们对广宁开展了多次搜寻,均未发现更多的个体。”涂铁要透露,此后,该团队多次前往广宁,对该物种进行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研究,并撰写了研究论文,于今年5月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正式对外发布了肇庆德昭藤这一新物种。

“我们建议,将该新物种列为极危物种,并作为广东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去年,我们已经对其进行压条处理,今年初发现其中1个枝条已经生根,目前已将生根的枝条移栽到华南国家植物园进行迁地保护。”在涂铁要看来,肇庆德昭藤这一新物种的正式发现,不仅为肇庆和广东新增了1个特有新物种,而且对于德昭藤属物种分化研究、广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木资源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