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高要区回龙镇槎 塘村委会槎村与佛山高明区 明城镇苗迳村交界
编者按
1.5万平方公里的肇庆,东部和东南部与佛山市、江门市接壤,西南与云浮市相连,西及西北与广西梧州市和贺州市交界,北部和东北部又与清远市相邻。这些相邻或接壤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景观、乡土风情及发展变化,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肇庆边缘。为展现这些地区的特色与魅力,本报记者将行走到全市的边界乡村进行特别报道,让这些“珍珠”散发光芒,全方位展现肇庆历史文化,讲好肇庆故事。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沿着弯弯曲曲的Y192乡道一直往佛山高明方向走,刚转入Y520乡道,就到了高要回龙镇槎塘村委会槎村。该村是回龙镇的边沿地区,与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苗迳村交界。
因山地交界,槎村及槎塘村委会的村民都与高明苗迳村村民来往频繁,互有嫁娶,各有亲朋,多年来一直相处融洽。
槎村的风俗习惯、房屋建造等,在延续回龙镇“八卦村”黎槎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着自己的特色。槎村村前约300米的村道两端,分别矗立着近3米高的门楼,特别的是,这两座门楼,既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古韵,也透着几分西洋风情。南侧门楼“南垣”旁,则是一座3层高的碉楼,仍守护着这座百年古村。
槎塘村党支部书记苏启明介绍,槎村以前被称为“西洋村”,因为这里的房屋、门楼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会加入一些西洋风情的绘画、装饰材料,甚至该村的门坊“顺遂里”,原来除了有“穆桂英点将”的灰塑,还有展示西洋场景的壁画。这些,和村民多到国外谋生有关。
槎村现有村民280多人,和回龙镇其他村庄一样,他们也有到澳大利亚等地务工的历史。曾担任村干部的村民苏通庆介绍,包括已移居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的村民,槎村在国外的村民就有近300人。“很多村民们的祖辈都曾到国外耕种菜园,挣钱后就回来建房子,自然就跟着潮流,加入了一些外国房屋的装饰元素。有些大户人家建房时,还安装了彩色玻璃,买来西洋花瓶。”
说起槎村历史,苏通庆如数家珍。他介绍,槎村建村于咸丰九年(1859年),第一批村民是15户人家,全部姓苏,是从黎槎村搬迁出来的,因此为村子取名槎村。
村道的两座门楼以及碉楼,都是为守护槎村而建。“这里是回龙镇的边沿地方,建村时周边都是山野,村民又多外出,祖辈就环村种上带刺的广西簕竹,南北两端建两座门楼作出行之用,到了夜晚,门楼便上闸‘锁村’。又在东西南北四个角建了四座碉楼。可惜的是,村民的三座碉楼已被全部拆了,只剩下属于村集体的南楼。”苏通庆说道。
进入村内,近200座青砖古屋排列整齐,第一排房屋门口向里,形成一座防护墙,村内有九条平直巷道,祖厅(作用类似于祠堂)、私塾以及几座大户人家的楼房,都保存得比较完好。部分古屋虽损坏,屋檐下的木雕已老旧,却还能看出其雕工细致、图案精美。村内的祖厅是村中最具规模的古屋,建有“官帽顶”,保留着完整的寓意丰收、吉祥如意的灰塑,厅内地板中间位置,铺着漂洋而来的花阶砖,虽已历经百年,图案花纹仍清晰可见,色彩竟仍显艳丽。
“除了是‘西洋村’,槎村以前还被叫‘小香港’。”苏通庆十分自豪地说,“第一批15户人家,有14户到国外挣钱,他们的家人和后代都生活在村里,回龙镇做生意的人最喜欢来我们村,这里远,交通不便,村民有钱,也舍得花。”春节和清明时节,许多国外的村民会返乡,探亲访友人来人往,来往售卖货物的船只十分拥挤,村中更是热闹喧嚣,一片繁华景象。
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及后代定居海外,槎村及这些古屋逐渐归于平静,仍居住在村中的仅有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偶尔也会有些游客前来游玩拍照。
毗邻槎村的、同样属于槎塘村委会管辖的自然村槎塘村,也是一个百年古村,其古屋数量更多,是具有清代广府风格的村落典范,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随后被作为高要古村落旅游景点推介,建有旅游驿站、旅游道路等,目前也被高要作为旅游村打造。
看着日渐沉寂的槎村,未得到有效保护的古屋,苏通庆期盼着,旅游发展的春风也能吹进槎村,修葺破旧的古屋,重造被毁坏的灰塑。“我们也是百年古村,还有高要少有的碉楼,门楼,希望也能够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村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