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肇庆 > 广宁 > 正文
县域经济新动能 乡村美学建家园 改革破题谋发展 绿色崛起!竹乡广宁乡村振兴成色足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青山绵延、翠竹婆娑之间,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激荡涌动、势不可挡。近年来,广宁县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锚定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激活县域经济新引擎,精心勾勒乡村美学新画卷,奋力攻克改革攻坚新难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竹乡广宁加快绿色崛起,乡村振兴成色足

策划:谢政 马喜生 刘哲 刘小洪

统筹:崔欣 黄锐庆 胡馨文 岑永龙

文字:记者 张苑卉 特约记者 冯铁成 通讯员 黄岚清 冯羽

图片:广宁县提供(除署名外)

设计:罗雯仪

在青山绵延、翠竹婆娑之间,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激荡涌动、势不可挡。近年来,广宁县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锚定山区县高质量发展目标,全力激活县域经济新引擎,精心勾勒乡村美学新画卷,奋力攻克改革攻坚新难关,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县域发展澎湃新动能 循环经济激活工业血脉

在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的生产车间内,废旧塑料经分拣、熔融、改性等工序,华丽蜕变为优质再生原料。广东钟银塑料、特普爱集团、丽诺集团等企业,每天都在书写着“变废为宝”的传奇。园区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产业园工业总产值达29.62亿元,同比增长21.71%,预计年底将突破60亿元大关,为山区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广宁,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其最亮眼的绿色名片正焕发新生。竹产业从昔日的卖原竹,迈向全产业链发展新阶段,实现华丽转身:投资21.5亿元的阳光科密竹基复合材料科创零碳产业园落地生根,建成后年产值将超30亿元,引领产业向高端制造迈进;《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出台后,4个竹产业制造业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达27.28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县竹产业产值高达30.5亿元,同比增长40%,370余家竹企带动近5万名从业者共兴“竹”业,让“小竹子”撑起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绿色动能同样激荡澎湃。浪江抽水蓄能电站累计完成投资29.16亿元,大唐洲仔风电场于4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同时,广宁抢抓国家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机遇,2024年新增并网6.85万千瓦、累计达22.75万千瓦,与2022年相比分别激增7倍、10倍,清洁能源正崛起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

乡村美学赋能农文旅 竹韵新城与诗意田园共舞

在广宁县南街街道,一条集休闲、运动、观光功能于一身的5.7公里滨水景观带正加快建设,白墙黛瓦的荷木新村精品示范村也以其独特韵味,树立起乡村美学新典范。

这种“城景相融”的美学探索并非孤例。当下,广宁县以乡村美学思维为引领,匠心打造南街街道荷木新村、和平村以及古水镇连石村、崀顶村等一批乡村风貌示范村,同时打造“红之源”“绿之韵”两条精品示范带。此外,15个镇(街)建成的50多个口袋公园,以“竹影摇曳”“蛙鸣蝉噪”等主题呼应地域特色,服务半径覆盖率高达90%,让居民与游客在不经意间邂逅诗意。

古水镇蒙坑村即将于9月底试运营的麦客汇客精品民宿,正将“竹海山居”的浪漫构想化为现实。更振奋人心的是,投资3.53亿元的麓宿奇幻树屋旅游产业项目已破土动工,将构建一个集奇幻探险、野奢度假、自然教育于一体的多元体验、全龄友好的沉浸式生态度假胜地,为广宁县康养旅游与民宿产业注入新活力。

随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持续优化,广宁正将竹农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让“美学+产业”的融合效应不断放大。三年来,广宁依托美学改造后的乡村新貌,成功举办竹海骑行、古水河徒步等系列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近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0亿元。

改革破题+社会共治 书写山区县突围生动答卷

改革,是广宁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强劲动力。广宁人居环境改善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全省首个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EOD项目,赢得农发行30亿元贷款扶持。其中,罗锅口村资源驿站更是全省首个以EOD模式推进的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我们把污水处理和文旅开发巧妙融合,既美化了环境,又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广宁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土地改革亦是锐意进取、自我革新。江屯镇推行“小田并大田”,整合1500亩耕地,引入9000万元投资的“想稻里”田园综合体,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土地租金。洲仔镇仓丰村则试点“国企+经联社+职业经理人”新模式,18家村级联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社会各界的踊跃参与,更为改革增添了磅礴力量。广州市天河区斥资超1亿元打造穗宁智谷产业园,并积极牵线搭桥,助力引进17个优质项目;佛山市顺德区提供3.66亿元驻镇帮镇扶村资金,为广宁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后盾;央企中铁二十三局以“公益+微利”模式,精心谋划实施25个“微利”项目,总投资约40.5亿元;陈善明、袁火洪等外出企业家心系家乡,积极返乡投资13个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其中陈善明的广东阳光科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推进“百千万工程”先进集体称号。

随着肇明高速广宁段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惠肇高速前期工作启动,市委书记张爱军调研广宁时提出的“五大战役”战略正在竹乡大地落地生根:以产业“立体战”壮大绿色动能,以风貌“翻身战”重塑山水画卷,以改革“攻坚战”破解发展桎梏。这座森林覆盖率高达82.17%的生态县,正以翠竹为笔,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

广宁竹林面积广阔,居民与游客在不经意间便能邂逅诗意。图为竹海大观。

广宁竹林面积广阔,居民与游客在不经意间便能邂逅诗意。图为竹海大观。

广宁镇域各展所长绘振兴画卷

作为广宁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五和、潭布、洲仔三个第三批省级候选典型镇立足资源禀赋,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从循环经济到特色农业,从工业强镇到生态富民,各镇以实干实绩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五和镇:绿色能源与循环经济双轮驱动 书写工业强镇答卷

在广宁县“百千万工程”的版图中,五和镇以“绿色能源+绿色材料”双轮并驱,绘就了一幅工业强镇的绚丽画卷。2025年上半年,全镇生产总值达5.07亿元,同比增长9.7%;工业产值26.55亿元,同比增长16.05%,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核心区域,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上半年工业总产值达29.62亿元,同比增长21.71%。湘塑、华泰等企业加速“小升规”,其中华泰公司投产后累计产值已达530万元,懿泓公司预计8月全面投产后半年内即可实现升规。园区二期345亩征地清表工作正紧锣密鼓推进,为产业链拓展预留充足空间。

新能源建设同样如火如荼。浪江抽水蓄能电站上半年完成投资3.69亿元,累计投资达29.16亿元,移民安置区二期工程进度已超82%;大唐洲仔风电场4月实现全容量并网,上半年发电量达5866万千瓦时,产值2347万元。

农业与生态并驾齐驱。全镇高标准农田达1.19万亩,机械化种植率高达72%;庄源村新增2000亩肉桂种植,镇源村100亩三叉苦南药基地顺利落地,“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分别助力镇源村沙律菜基地、江布村辣椒基地年增收8万元、5万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五和镇将持续深化园区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浪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收尾。通过不断夯实绿色能源与循环经济的“双轮”动力,五和镇将进一步擦亮绿色发展名片,筑牢工业强镇根基,在“百千万工程”中谱写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的崭新篇章。

潭布镇:小甘薯串起全产业链 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

2025年上半年,潭布镇生产总值达2.73亿元,第一产业增速达14.9%。其中,作为潭布镇支柱产业的番薯产业,凭借小甘薯串联起的全产业链,正快马加鞭推动“生态农业特色镇”建设。

昔日的“土疙瘩”,如今成了致富“金宝贝”,潭布番薯踏上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快车道。当地建设了50亩“大棚育苗”基地与200亩“大田育苗”基地,大幅提升优质脱毒种苗供给量,预计下半年可满足4000多亩地的种植需求;通过“小田变大田”模式整治出3000亩标准化种植区,预计今年产量将超3.2万吨,产值近亿元;3家标准化厂引领300多家作坊升级改造,使番薯干年产量提升至8000吨;优化产品营销网络,与沃尔玛、盒马达成供货合作。

典型镇村建设也在同步加速。作为第三批省级典型镇培育对象,潭布镇三条风貌示范带需提升农房风貌442间,实际已完成444间,完成率达100.5%,过境公路“绿美画廊”延伸了5公里。拆石田垌村荣获肇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技能竞赛三等奖,“医养结合”康养大楼、光伏停车场等项目也于近期动工,乡村“颜值”与“价值”齐升。

乘着番薯全产业链蓬勃发展与乡村风貌持续焕新的东风,潭布镇将再接再厉,打造番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番薯历史展馆,推动“一薯一业”向“一薯一链”“一薯一景”华丽转身,让小甘薯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支点。

洲仔镇:肉鸽养殖循环链 竹林储绿绘就“无废”新图景

洲仔镇的清晨,大唐风电场的叶片于山间悠悠旋转,肉鸽养殖场里咕咕声此起彼伏,与竹林间的风声相互应和——这般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的场景,正是该镇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鲜活缩影。2025年上半年,全镇生产总值达2.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3%,以“生态优先”之笔绘就特色发展新画卷。

典型镇村建设为生态添彩。全镇727栋农房风貌焕然一新,“七个一”项目如农贸市场、圩镇客厅等建设加速推进,洲仔社区和良村村的典型村培育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开展。

特色产业筑牢富民根基。全镇养殖种鸽超3.7万羽,总产值达190万元,还创新推出“肉鸽下料—水产养殖—有机种植”的循环模式;15个养殖棚已建成,今年已出栏实验兔2300只、肉兔1.5万只。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帮扶的“我在洲仔有亩田”项目,为撂荒地复耕、集体增收、城乡资源互通增添新动力,王老吉凉茶原料基地也落户洲仔,带动村集体增收12万元。

文化赋能激发新活力。“村BA”“村武”“村晚”等活动凝聚起民心,广场舞协会、曲艺社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生活。在生态底色愈发亮丽、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力充分释放的良好局面下,洲仔镇将持续发力,推进“无废镇”建设,扩大竹林收储规模,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数据看发展

华南再生资源产业园上半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62亿元,同比增长21.71%

今年上半年,全县竹产业产值达30.5亿元,同比增长40%

2024年新增并网6.85万千瓦

15个镇(街)建成50多个口袋公园

三年来,广宁累计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收入超60亿元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17%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