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以民生为笔墨 绘发展新图景——封开县“百千万工程”三年奋战磨一剑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谢敏嫦

2025年,“百千万工程”迎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封开县关注民生、提升服务,于就业创业的沃野里播撒希望,在社会保障的经纬中织就温暖,在人才培育的田野上收获成长。

三年来,封开县紧扣“服务群众、促进就业、助力发展”的核心目标,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引育、劳动关系等领域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让民生服务的暖阳遍洒城乡每一寸土地,为全县高质量发展筑起稳固根基。

就业优先:

让创业者安心家乡发展

就业,既是民生冷暖的“晴雨表”,更是社会安稳的“压舱石”。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肇庆)封开园区的车间内,返乡青年李连弟创办的机电设备制造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试验区在租金减免、招聘用工等方面给入驻企业提供了大力支持,鼓励我们做大做强。此外,试验区提供的厂房条件非常不错,可直接‘拎包入驻’,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搬迁成本。”李连弟说道。

李连弟的创业故事,正是封开县支持就业创业工作的鲜活写照。三年来,封开县在就业创业“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新增城镇就业9208人,助力2573名失业人员重返岗位,帮助436名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695人创业带动853人就业。

“我们精准释放政策红利,向1947人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2358.15万元,为有需求的企业发放495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让更多像李连弟这样的创业者能安心在家乡扎根发展。”封开县相关人员介绍。

人才培育:

激活产业转型的“动力源”

“能靠这道‘杏花鸡焗饭’获奖,全靠‘粤菜师傅’培训班的悉心指导!”在封开县烹饪技能大赛上,刚学成归来的沈先生凭借这道拿手好菜赢得满堂喝彩,赛后被县内一家餐饮企业聘为厨师。和沈先生经历相似的,还有失业居民李阿姨。她报名参加“南粤家政”工程举办的护理培训班,经系统培训后,从普通保姆摇身一变,成为能提供专业护理与早教服务的多面手,月收入大幅提升。

人才是发展的首要资源。为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封开县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携手推出“1+5”用工保障方案,缓解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为加速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封开县向部分企业开展职工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例如,华润水泥(封开)有限公司开展焊工鉴定工作后,22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这些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有效缓解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渴求。

三年来,封开县聚焦人才培育,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744人次,连续两年举办“封开厨哥”暨“杏花鸡”烹饪大赛。其中,“南粤家政”培训1571人次,“粤菜师傅”培训355人次。此外,在封开的镇(街)、村(居),一批“三支一扶”人员和基层骨干活跃其中,正成为推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服务升级:

把“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

“这人社服务站可太便利啦,在家门口就能咨询政策、报名培训,还帮我推荐了附近的企业呢!”找到合适工作的居民王阿姨赞不绝口。“不用往镇里跑,在村里的终端机上,几分钟就办好认证咯!”渔涝镇70岁的张伯在志愿者帮助下轻点屏幕,很快完成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一卡通用就是方便,看病不用带现金和病历本。”在封开县人民医院,患者陈女士用电子社保卡轻松完成挂号、缴费全流程。

群众能如此便捷地办事,得益于封开县积极推动建设的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镇村通”工程。这些项目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城乡,打通了服务升级的“最后一米”,让群众办事“少跑腿、好办事”。

如今,封开县已建成1个县级人力资源服务中心、16个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人社窗口、199个行政村人社服务站。此外,还有15个邮政储蓄银行网点设立经办窗口,199个行政村实现“裕农通”全覆盖,30个合作银行网点提供“指尖办”导办服务,199台“自助办”终端机也已就位,让村民办事真正“足不出村”。

目前,封开县正加速建设就业创业赋能服务中心、和谐劳动关系调解中心等项目。建成后,数字化平台将开发“智能匹配”功能,借助大数据分析让岗位与求职者精准“牵手”,预计岗位匹配效率可提升40%。

从城镇车间到乡村田野,从服务窗口到培训课堂,封开县三年耕耘,让民生服务既有政策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接下来,封开县将持续深化就业创业、社保改革、人才培育等工作,让“百千万工程”的民生答卷更加出彩,为“全省山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注入强劲人社动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