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高新区:产教融合与绿色金融双轮驱动 新质生产力培育“加速跑”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山鹰纸业的成功实践,是肇庆高新区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生动写照。目前,肇庆高新区正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借助绿色金融创新激活发展动能,深化产教融合筑牢人才根基,双轮驱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科技新城。

在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山鹰纸业(广东)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国内最先进的造纸设备正高速运转,每日产能达3200吨。这家投入30亿元进行绿色技改的企业,曾面临资金压力。工商银行肇庆高新区支行通过“云碳贷”产品,仅用5天便为其投放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这笔“绿色输血”助力山鹰纸业升级沼气发电、光伏项目,进而斩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68953822e4b0fe0b6c728fd3

山鹰纸业的成功实践,是肇庆高新区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生动写照。目前,肇庆高新区正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借助绿色金融创新激活发展动能,深化产教融合筑牢人才根基,双轮驱动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科技新城。

碳数据变身信贷资源

破解融资难降碳难

企业融资难、银行评价难、低碳转型动力不足,是企业遇到的普遍性难题。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分行联合肇庆高新区管委会,创新打造全省首个数智化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

数智化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的核心是园区的智慧能源管理与碳排放管理平台。该平台能够自动采集企业电力、天然气、蒸汽等用能数据,结合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构建起科学的碳排放强度评价模型,通过动态核算与精准评级,为企业贴上深绿、浅绿、黄、红四色碳标签,实现碳排放数据动态核算与精准评价。

将碳评级深度融入银行信贷流程,是数智化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的关键一步。工商银行肇庆分行率先行动,创新推出“云碳贷”系列产品,依据企业的碳标签等级,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实施差异化政策,向绿色低碳企业倾斜,同时延伸开发出“云碳担”“云碳贴”产品,构建覆盖企业多种融资需求的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网。

“云碳贷”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实时采集与精准核算,成功将碳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转化为有价值的金融资源,开辟了“数字金融+绿色金融”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该模式的创新性获得高度认可,被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省委金融办确定为2025年度全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

今年第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均积极参与应用碳账户体系,累计为肇庆高新区206家企业提供61.36亿元融资额度,已发放38.86亿元;为企业增信额度26.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增信额度达1948万元;每年为企业节省利息高达1942万元,有效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

产教融合协同发力

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肇庆宏旺金属实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年轻工程师小陈正熟练地调试着新设备。他不仅有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毕业证书,还有人社部门颁发的高级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机电工程助理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证书。“一次考核,三证到手,学校学的知识能马上用到生产线上,还精准覆盖企业急需的技能点。”小陈说。

小陈的成长故事并非孤例,它深刻反映了肇庆高新区将人才视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战略眼光。当前,肇庆高新区抢抓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重大机遇,全力推动产业需求与教育科研资源深度耦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联合肇庆高新区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采用“政府扶持、高校投资、市场化运营”模式,这一模式为国内首创。产业园运营一年半以来,入驻机构达47家,服务企业超800家次、人才11万人次,助企招工3万人次,营收近11亿元,蝉联“全国最具融合创新特色示范园区”称号。

肇庆高新区还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联合小鹏汽车等7家链主企业、肇庆学院等5所院校、3家科研机构,共建全市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制定章程与建设清单,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该区整合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中的4所高校310名博士与区内34个博士平台信息,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5项,促成校企合作项目20个,实现“才技对接一键达”,推动校企共建攻坚核心技术。比如,肇庆学院与镭宝光电共建全息电化铝实验室,攻关环保型高精度防伪膜技术,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肇庆学院与创智智能共建全国首个智能喷涂验证中心;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联合科研机构等共建光电实验室、低空经济产业学院。

在东融协同、西联引才方面,肇庆高新区东融接轨大湾区,出台“博士博士后创新十条”等措施,组织30余家“小巨人”企业赴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招才引智,促成9位教授与6家企业技术合作;强化西联引才辐射大西南,设立15个引才联络站,联合广西大学等15所高校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举办招聘会20余场,提供岗位6000个,引进紧缺人才3500名,充实制造业人才储备。

双轮驱动释放澎湃动能

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产教融合与绿色金融,如同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引擎,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为肇庆高新区系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今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通过校地企协同共建9大产教融合平台(含实验室、产业学院、人才平台)、创新“博士双师制”“一试三证”等协同育人机制、拓展“东融西联”人才引进渠道,有效破解产业升级面临的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人才供给瓶颈。该区新增省级工程中心6家,占全市60%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12件,占全市34%,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产教融合的成果得到直接体现。

同时,该区以绿色金融激活转型动能“云碳贷”模式成功将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这一环境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流通的金融信贷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精准引导“金融活水”持续流向绿色低碳领域,有效疏解企业在绿色技术升级、节能减排改造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痛点,实现了以金融降本促企业降碳的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

产教融合与绿色金融两大战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肇庆高新区实现深度贯通与高效协同。高水平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精准对接区内产业升级需求;创新的绿色金融工具则有效保障了技术成果转化和绿色低碳项目的落地实施,形成教育赋能产业升级、金融催化创新转化、多链协同共育新质的生动局面。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