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明红
“父亲身上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有军人的刚毅和顽强;既有知识分子的儒雅,又有领导干部的魄力。”近日,在肇庆,梁琼芳女士向记者动情讲述父亲——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梁嘉的革命人生。这位领导过西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与解放战争的儒将,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梁嘉,原名梁荣生,字绍基,1912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县月山乡博健村东安里,即今日的月山镇。他出身贫苦,5岁起帮家里养鸡放牛,幼读私塾,后在村中长辈的资助下,考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后来他免试直升中山大学附中高中部就读,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免试直升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
在读期间,他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和抗日社团“中国反帝反法西斯大同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宣传组织工作。
“因多次带头参加抗日示威游行,父亲先后两次被国民党反动警察逮捕入狱,铁钉钉手指,胸口被大棒撞击,受尽酷刑却坚贞不屈。我曾问父亲:‘你这样文质彬彬的书生,怎么会选择这条艰险的道路?’父亲回答:‘当目睹祖国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之时,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必然挺身而出——我们别无选择。’”梁琼芳说。
1936年秋,24岁的梁嘉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此后,他先后任中共广州市委青年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青委副书记、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副总队长,逐步成为广东抗日救国运动的活跃分子和中坚力量,领导广东青年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梁嘉等率400多名抗先队员撤出广州到达四会,成立“抗先”总部,梁嘉任副总队长,实际主持工作。同年11月,他到广宁组建西江青年抗日先锋队,在西江各地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他从事党的隐蔽战线工作,先后担任中共西江特委组织部长、中共南路特委书记、中共中区特委副书记、中共珠江特委书记、中共西江特委书记,采取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其后,在长期的艰难环境中,梁嘉始终坚持进行秘密斗争,为保存和发展党的力量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宣告成立,梁嘉任政委,由此从隐蔽战线转入武装斗争工作。他利用作战间隙,广泛发动群众,扩充和整训部队,粉碎了日伪联军对番顺地区的“万人大扫荡”。同年5月,为迎接八路军南下支队创建五岭抗日根据地,梁嘉组建西挺大队挺进四会、广宁,与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会师,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击退日伪顽军的多次进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继续领导西江人民坚持斗争。
1946年7月,梁嘉改任中共西江特派员,奉命到设在香港的广东区党委农委工作,仍以特派员身份负责联系西江地区的武装斗争。1947年他返回西江地区领导武装斗争,组建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开辟粤桂湘边根据地。在他的领导下,1949年粤桂湘边区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至1.3万人,活动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控制区人口400多万人,基本实现“扬帜五岭,饮马西江”。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正式成立,梁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2月底,粤桂湘边区全境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梁嘉任西江地委书记。西江地委下辖高要、四会等11个县委和肇庆市委,在他的领导下,建党建政、支援前线、肃清匪特、整顿秩序、救灾复产等工作有序开展,新生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1952年后,梁嘉调离肇庆,先后任中共粤中区党委副书记,中共广东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副部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任“两院”党组书记、院长等职务,为广东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这位儒将身后,是一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在梁嘉的影响和引领下,弟弟梁寒光1937年底赴延安学习和工作,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冼星海是他的导师,后来成为炮火硝烟中走出的人民作曲家。“我叔叔原名梁荣林,受组织安排,作为冼星海的生活秘书,有更多的机会向冼星海求教。二人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冼星海离开延安时给叔叔取了艺名‘寒光’,后来叔叔一直以此为名。”梁琼芳回忆。
1938年,梁嘉的妻子许桂生同样在丈夫的带领和影响下,加入了共产党,以隐蔽战线为战场,从事情报收集、妇女动员和群众联络等多项工作。1945年,她在作战中负伤被捕,被敌人重重押解和反复拷打盘问,甚至经受“电椅”酷刑,但她始终咬紧牙关,没有透露党的机密和丈夫的行踪,也没有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敌人最后把她释放。儿子梁适是当年珠江纵队最年轻的战士,11岁便成为一名游击队员,随着部队历经艰险。在梁适上大学二年级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再次报名参军。这个罕见的“兄弟兵、夫妻兵、父子兵”革命家庭,用热血书写了对党的忠诚。
在红色家风的熏陶下,梁琼芳与六位兄弟姐妹秉承父亲遗志,分别在教育、科研、新闻战线、经济等领域贡献力量。“我们梁家三代已有20多名党员。”梁琼芳展示着这份特殊的“红色家谱”,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父亲在家中很少讲自己的过去,却总告诫我们‘做人要正,做事要公’。”在梁琼芳的记忆中,父亲为人谦和、从容、宽厚、含蓄而幽默。他兴趣广泛,擅长拉二胡和吹笛子,书法和摄影也颇有造诣。同时,父亲的知识面很广,对天文、历史、军事、社会、教育、音乐等领域都有涉猎和研究。“这样一个热爱读书、精通音律、擅长摄影的父亲,在我们心中既是学习的榜样,也是最亲近的家人。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弟姐妹都养成了勤学善思的习惯,在持续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积累知识。”梁琼芳说。
如今,在肇庆多个红色教育基地,梁嘉战斗的故事仍在传颂。梁琼芳表示:“父亲对肇庆这片土地有特殊情感,他若看到今日繁荣,定会欣慰。”这位兼具文人风骨与军人气魄的革命者,用一生印证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崇高信仰,其精神正如西江之水,滋养着南粤儿女的心灵沃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