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紫怡
收藏是博物馆的基础,好的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而社团及个人的捐赠也是丰富馆藏的重要途径。在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肇庆市县两级博物馆都迎来社会捐赠“丰收期”,这些文化瑰宝的接收与回归,促进了博物馆馆藏数量稳步增长,捐赠数量和类别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为肇庆文博事业建设添彩增辉。
6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肇庆市博物馆,此时馆内正展出《山川华章——侯以方师生作品展》,流连其中,一幅幅墨韵深远、浑然天成的国画作品令人折服。而为了筹备这次展览,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退休副教授侯以方倾注大量心血,并向该馆捐赠33幅作品。其中,最大一幅为长6米、宽1.35米的《苍茫神州》。
除了书画艺术家的慷慨捐赠外,去年,肇庆名中医陈贻平也向肇庆市博物馆捐赠两件藏品,分别是民国时期的酸枝衣柜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酸枝屏风。据陈贻平介绍,酸枝衣柜来源于民国时期军阀、曾任广东省省长李耀汉的大屋。
据统计,在2023年至2025年间,市博物馆共接收捐赠藏品数量达277件/套。涵盖了陶器、铜器、铁器、书画、古籍、端砚、民俗器物等多个类别。
肇庆市博物馆副馆长吴文丽认为,这些文物藏品对进一步研究肇庆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馆藏种类。
实木机械钟、鼎湖发展历史照片档案册、旧式铜制消防枪……不久前,鼎湖区博物馆接连收到热心群众的捐赠,其中不乏具有能佐证并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
而在去年,居住在端州区的麦氏家族族人,更将承载着家族深厚历史的2块400多年历史的石碑无偿捐赠给端州博物馆,其中《麦氏祠道》碑,长140厘米,宽38厘米,是麦氏家族为宗祠所建,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鼎湖区博物馆馆长陈献习介绍,近年来该馆共接收社会捐赠藏品约100多件,对于这座2019年才开馆的区级博物馆而言,无疑为“年轻”的新馆增添“岁月”的厚重。
记者了解到,博物馆接收社会捐赠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其中包括意向沟通、物品评估、签订协议、物品接收、展示与利用等。
如今,伴随文化传承和收藏意识等社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藏家或群众加入社会捐赠的队伍中来。其中变化的背后,是捐赠主体增多、捐赠意识提高、捐赠公益化的生动展现。
“捐赠品也从传统的古玩转向民俗生活用具、非遗技艺工具、实物、工艺品等。”吴文丽认为,这恰巧表达了捐赠者对博物馆学术需求的深度理解,也促使博物馆建立“需求清单”引导捐赠。
“相较于过去的有偿征集,如今越来越多的捐赠者不再强调物质回报,转而关注文化传承价值。而这类捐赠行为也转化为公众教育素材,激发更多群众的捐赠热情。”吴文丽表示,通过捐赠建立起的“藏家——学者——公众”互动链条,成为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资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