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一项目入选全国先进典型 千名学生化身“小包”讲解员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小包”志愿者在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参与讲解。 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 戴福钿

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等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的“小包”志愿讲解服务项目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该志愿服务有何特色?记者进行了采访。

“包拯在端州担任知府时,当地经常因为水源污染而爆发瘟疫,百姓困苦。包拯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人在城内挖了七口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问题,改善了水源,有效阻止了瘟疫的传播。人们为了纪念包拯的恩德,将这七口井命名为‘包公井’。”走进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古今楷模展厅,“小包”志愿讲解服务队志愿者王奕凡正为游客讲解包公的生平及其与端州的故事。训练有素、声情并茂的解说,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

王奕凡是肇庆市地质中学的学生,于2024年加入“小包”志愿讲解服务队,主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市包公文化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员。在王奕凡看来,成为“小包”志愿讲解员,既能增进自身知识,又可让游客进一步了解肇庆的包公文化,很有意义。

“为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2015年,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建馆后成立了‘小包’志愿讲解服务队,至今已开展了10年时间。”市包公文化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文娟介绍,“小包”志愿者主要来自我市各中小学校。组建该支队伍旨在着力通过培育新时代“小包”讲解员,厚植青少年儿童包公文化、廉洁文化根基,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如何让业余的“小包”们专业上岗?徐文娟告诉记者,为提升该支讲解队伍的专业素养,每年,市包公文化博物馆都会组织专业讲解员,携手各校老师共同对“小包”们进行培训,“经考核通过后,他们才能正式参与志愿讲解。”

同时,市包公文化博物馆每年还联合教育、团委、青少年宫等部门和单位,举办“小包”讲解员比赛,通过初赛舞台演讲、决赛实地讲解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小包”讲解员队伍的整体讲解能力,扩大该品牌的规模和影响力。

据统计,截至目前,市包公文化博物馆已培养超过1200名“小包”讲解员,为游客及参观团队提供志愿讲解服务累计时长超54000小时。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