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严颖哲
今年以来,高要区积极探索解纷工作机制,通过在镇(街)设立人大代表调解工作室,鼓励人大代表参与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工作,致力探索“抓前端、治未病”的新解法,为诉源治理提供助力。
“多亏了高要法院和人大代表调解员的帮忙,我们被拖欠多年的工程款终于有了着落。”近日,看着银行账户到账100万元的信息,某兴公司负责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连点赞“人大+法院”多元解纷工作机制。
2018年至2020年期间,某兴公司承包了高要多个机构的升级改造工程。工程完成建设并验收合格后,结算确认工程款累计939.16万元。然而,截至2025年3月,仍有超一半款项未支付。与对方多次协商无果后,某兴公司向高要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支付欠款以及违约金,并申请对其财产进行诉前保全。
为顺利解决问题,高要法院依托解纷机制,将该案委派给熟悉相关工作的高要人大代表调解员展开调解。该人大代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从机构经营性质、“一刀切”诉讼对其发展的影响以及后续双方的合作发展等方面,找准争议点和利益平衡点,引导双方调解。同时,高要法院法官也从偿还方式等方面提供建议,释明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通过“代表说理+法官释法”,经多轮调解,最终某兴公司与涉事机构达成和解。双方约定在减免违约金的基础上,机构分期偿还各自欠付的工程。签订和解协议当天,某兴公司收到了第一期工程款。
依托“解纷工作机制成功解决发展难题的,还有高要一大型虾塘。梁某是虾塘负责人,长期供货给郑某,与他是长期合作的生意伙伴。但从2022年6月起,郑某陆续拖欠了梁某的货款共计14万元。
货款收不回来,梁某的养殖产业也面临着虾塘租金、饲料款、工人工资等资金流转问题。他多次找郑某沟通还款事宜无果,遂到高要区人民法院新桥人民法庭寻求帮助。
为有效推进调解工作,新桥法庭委派懂群众和虾农工作的人大代表参与调解。经了解,原来,郑某是因生意亏损而无力偿还欠款。据此,人大代表和法官从法、理、情等方面,展开了多轮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郑某通过分期付款等方式,向梁某支付欠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