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永新
近日,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所长吉前华又带领科技团队,来到德庆县播植镇的田间地头,为当地种植户的柑橘、柠檬等果树“把脉问诊”。在他们眼前,一片片的果树林通过科技助力,如今已挂满果子,预示着秋季的丰收。
肇庆学院科技特派员为农户传授柑橘种植和管理知识。 受访单位供图
自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计划以来,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肇庆综合试验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肇庆柑橘大产业发展为核心,积极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通过全产业链帮扶、创新产业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肇庆柑橘、柠檬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创新模式,做出成效。”吉前华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在种植环节,他们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引进优质柑橘品种,指导农业公司和农户进行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经过实践,柑橘亩产量约8000斤,产量提高了约15%。而且果实品质显著提升。”吉前华提到,他们在肇庆大口九香水柠檬柑橘基地实施水肥喷雾防冻、防日灼技术等绿色防控,以及高产修剪等8项技术,一改以往传统的管理方式,让种植户感受到科技力量,增强了种植积极性。香水柠檬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3000亩,带动周边农户50户。
在加工环节,该团队帮助企业优化加工工艺,开发柑橘深加工产品,如柑橘汁、柑橘罐头、陈皮等,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销售方面,利用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拓宽销售路径,构建线上线下相融的销售体系,切实解决柑橘销售难题。
肇庆大口九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卢武朝说,以前在采收柠檬时,往往会将品相不好的果实(次果)丢掉。“因为商家来收购时,只挑卖相好的。”他告诉记者,他种了1800多亩柠檬,每年产生的次果达360万斤,造成不少浪费。如今,在吉前华团队的技术加持下,这些次果变成了宝。
“所谓的次果只是品相不佳,如形状和表皮颜色不一,但果质没有任何变化。”吉前华告诉记者,团队调研时发现,肇庆的柑橘、柠檬等果实产生的次果占总产量的5%至20%,每年产生的次果约10万吨,“如果直接扔掉太可惜了。”
对此,该团队研究对策,如针对肇庆大口九香水柠檬,与四会市桔田源、碧桂园农业(德庆)等农业公司紧密合作,对次果开发利用。如将次果加工成柠檬汁、柠檬茶、柠檬精油等产品,不仅解决了次果的处理难题,还为企业和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吉前华介绍,据统计,每年产生的次果有超过六成可用于精深加工,产值约1.2亿元,仅四会市桔田源公司加工的次果,每年可为农户增收800万元。目前,该团队已帮助企业建立次果加工生产线3条,冷库6个,可年处理次果1.5万吨,有效保障果农收益,稳定产业发展。
为掌握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吉前华团队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邀请国内柑橘领域的顶尖专家关注肇庆柑橘产业,先后与30多位科学家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建了高水平的科学家团队。针对柑橘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专家团队联合攻关,成功转化贡柑褐斑病防治、柑橘矫正施肥技术等8个国家级和省级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