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德庆巴戟天炮制技艺 千年传承 药韵悠长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王绮彤

一株巴戟,从山间乡野的普通植物到成为珍贵的成品药材,背后需要经过怎样的蜕变?在德庆,答案藏在代代相传的巴戟天炮制技艺中:清洗、晾晒、蒸制、切片……看似简单的工序,却蕴含着独特的手法。日前,德庆巴戟天炮制技艺入选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人在分选德庆巴戟天。受访者供图

德庆县生态环境优良,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短,十分适宜巴戟生产。巴戟天属性温和,药用成分高,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其价值历来受人们重视。据史书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德庆就开始了巴戟人工种植。

在《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中,德庆县被列为巴戟的道地产地。2018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德庆巴戟”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德庆县获“中国巴戟天名县”称号。2021年,德庆巴戟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巴戟天炮制技艺盛行于德庆城乡,尤其在高良镇、莫村镇等地颇为流行。当地群众长期种植巴戟天,在世代耕耘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方法和生产经验,更将巴戟天的传统炮制工艺打磨得炉火纯青。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承载着岁月的沉淀,成为铸就德庆巴戟天独特品质的“核心密码”。

据了解,巴戟天栽种满3年便可采收。随着种植时间的增加,药用价值渐显,栽种5至6年的巴戟天品质更佳。在秋冬季采挖后,巴戟天要经过摘根、洗泥、剪毛、分拣等工序晒干抽芯,并在水中清洗、浸漂3小时,巴戟天炮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才算彻底完成。

自1905年以来,关青松家族便世代传承德庆巴戟天、何首乌等南药炮制技艺,其太祖父关馥常创建的“关馥园”酒庄更是以首乌巴戟酒等产品畅销海内外。“九蒸十晒是德庆巴戟天炮制的关键。”关青松介绍,巴戟天每次用大锅蒸30分钟,蒸完后需加入药材炮制一段时间,晒干后再蒸,“蒸煮九次、晒干十次,这就是‘九蒸十晒’。这样炮制出的巴戟天才会品质好,颜色乌黑发亮。”

“我们家族百年来始终坚持最传统的炮制技艺,以保证巴戟天炮制品的质量。我期待日后能够形成更加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巴戟天炮制技艺的传承中来,共同助力德庆南药的发展。”关青松如是说。

如今,德庆县是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单产最高、品质最好的巴戟生产基地。2023年6月,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在德庆县高良镇成立,成为华南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南药集散市场。关青松笑道:“现在,不只是本地人会来到高良镇进行巴戟天交易,连云浮等周边城市的种植户都爱往这儿跑。”

依靠种植、加工、销售巴戟,德庆县不仅培育出助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还形成了以肉桂、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等“四大南药”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据悉,目前该县南药种植总面积超76万亩,总产量近32万吨,总产值超41亿元。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