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苏倩
为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四会市委政法委“肇亮人生”工作室探索“家庭土壤改良”心理干预模式,通过消除亲子信息差、联动社会资源,成功识别预警、并化解了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危机,为困境中的青少年点亮希望之光。
“假如我消失了,他们还有哥哥。”前段时间,15岁的小月表现出轻生倾向,意识到小月的心理问题,父亲甚至停掉工作在家陪护。然而,在接受长达半年的治疗后,小月的心理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
“肇亮人生”工作室了解到小月的情况后介入,工作人员发现小月的问题症结在于家庭压力。母亲控制欲较强,未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使孩子感到压抑窒息。小月的哥哥自小成绩优异,为此,母亲经常对她使用“激将法”,更加剧了其自卑、厌世心理。父亲则是典型的放任型,在需要家长参与的事情上缺乏耐心,甚至厌烦或干脆撒手不管。
“肇亮人生”工作室负责人李亮运用“家庭土壤改良”心理干预模式,引导小月父母从改变自己着手。母亲改变一贯强势作风,放低期待,给予孩子一定的主动权,留给孩子适度的空间;父亲则给予孩子更多陪伴和参与感,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
同时,公安、教育、社区等部门在政法委的牵头下,多举措帮助小月逐渐走出困境。如今,小月的心理状况得到明显好转,未再出现自伤自残的情况。
同样出现心理问题的,还有未成年人小兰。据悉,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小兰长期寄居在亲戚家。备感孤独的她,与闺蜜走得尤为亲近,小兰甚至与她相约自杀。小兰的监护人认为,两人的关系“有害无益”,强行阻断往来,小兰因此一度处于崩溃的边缘。
“肇亮人生”工作室了解到上述问题后,及时进行了介入干预。发现小兰因长期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逐渐形成了回避性依恋人格,冷漠的外表下是自卑缺爱的内心。于是,工作人员与监护人进行了深度沟通,提醒父亲给予小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改良“家庭土壤”,逐渐解除了情感隔离危机。
李亮解释,当家庭支持系统崩塌时,同伴的支持往往成为青少年的救命稻草,若强行切断关系,则极易产生不良后果。为此,该工作室在致力修复原生家庭关系的同时,还引导监护人科学看待青少年社交需求。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如叛逆、轻生、自伤、休学辍学等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成长环境的压力过大、缺少安全感,特别是家庭支持的不足。”李亮介绍,基于此,该工作室探索出了“家庭土壤改良”心理干预模式,即通过改善其家庭关系、沟通模式等,从紧急干预到长效守护,从家庭到社会协同支持,助他们重获“生机”、重建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