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㞧鲩养殖与烹饪技艺 岭南奇鱼传承中“游”向未来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获评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㞧鲩养殖与烹饪技艺的文㞧鲩养殖示范基地,就位于西江畔、烂柯山下的鼎湖区沙浦镇典三村。得烂柯山庇荫,该村自然生态环境清新优良,鱼塘水来自附近的天然山泉水,内含有钾、钠、钙、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及丰富的矿物质。水质呈弱碱性,同时水体深厚,氧含量高,浮游生物及天然植物丰富。天然禀赋为当地人养殖文㞧鲩提供了独特的先决条件。

记者 夏紫怡

西江穿越岭南群山而下,造就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种在西江两岸繁衍生息。

文㞧鲩。资料图

获评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㞧鲩养殖与烹饪技艺的文㞧鲩养殖示范基地,就位于西江畔、烂柯山下的鼎湖区沙浦镇典三村。得烂柯山庇荫,该村自然生态环境清新优良,鱼塘水来自附近的天然山泉水,内含有钾、钠、钙、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及丰富的矿物质。水质呈弱碱性,同时水体深厚,氧含量高,浮游生物及天然植物丰富。天然禀赋为当地人养殖文㞧鲩提供了独特的先决条件。

作为传承文㞧鲩养殖与烹饪技艺的代表,早年返乡创业的90后养殖户杜健聪告诉记者,他的家族养殖文㞧鲩已有百余年历史,到他是第四代。“以前在香港工作,2019年回到典三村接手家族产业。一直努力向父亲学习,传承和创新祖辈传统的养育方法。”

“父辈们养殖文㞧鲩产出需要三年时间,需时长,产量低,尽管肉质鲜美,但生产始终达不到量化。”如何在保证鱼肉品质上乘的基础上,提高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是杜健聪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根据养殖经验,摸索出4—7月为文㞧鲩生长关键期,于是在这段猛长节点,我对鱼食进行了科学搭配。将稻谷、玉米、小麦等绿色饲料进行混合,再经过机器压缩打成粉末投喂。”

与过去传统“撒网式”喂食相比,抓住生长关键期投喂,文㞧鲩的产出时间只需两年,每条鱼的重量从原来的七、八斤增加至十多斤。

典三村党支部书记杜国生介绍,目前整个“文㞧塱”养殖示范基地有三千亩水面。“养殖户都会充分利用文㞧塱地处潮落区的地理优势,种植芡实、茅草、野生马蹄、稻草等富含淀粉的食物,搭配玉米粉和青菜喂养文㞧鲩,这种传统养殖的方式保证了鱼质鲜甜、嫩滑、甘香可口、久煮不烂、鱼味浓郁、无腥味等特色。”

如今,文㞧鲩已成为鼎湖区沙埔镇特有的一道远近闻名的美食。由于捕捞上市的文㞧鲩个体较大,为了满足客人多种口味需要,经常采用“一鱼五味”的吃法——鱼羹、清蒸鱼腩、鱼肉丸、鱼肠煎蛋、鱼排香煎。

文㞧鲩除了新鲜吃,还有另外一种传统的吃法,那便是将文㞧鲩制作成鱼干。但以往的文㞧鲩制成鱼干销售,即使在真空包装的状态下,保质期最长也就是在半年左右,存储时间不长,这一难题限制产业发展,更是妨碍了文㞧鱼名号的推广和打响。

为此,杜健聪反复推敲,探索出了把文㞧鲩鱼干高温蒸制,做成开盖即食的鱼罐头的新办法。“把祖辈传承养殖技艺和烹饪方法发扬光大,将鱼做成鱼干罐头,保持原味的口感之余,拓宽了销售范围。”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