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考考 通讯员 刘成 刘玉怀
日前,记者来到四会市东城街道文化站的“百姓公益课堂”,看到居民正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形体课程。课程涵盖形体矫正、气质提升等内容,通过科学训练,帮助居民增强体质,提升气质,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这是四会市积极打造“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服务圈”带来的新变化。近年来,四会市通过推进文化站评估定级,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和效能,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措施,为居民美好生活加码。
“形体课可以提升气质,又可以锻炼身体。希望街道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丰富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市民胡女士对街道文化站赞不绝口。据了解,四会市东城街道文化站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设置图书阅览室、排练演出厅等12个功能室,藏书1.5万册。2024年组织各类文化文艺活动30场、培训活动12场、展览活动17场。2016、2020、2024年被评定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该站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入开展“百姓公益课堂”培训活动以及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东城街道外,“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服务圈”已在四会市诸多镇街形成。据了解,近年来四会市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丰富活动等措施,不断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和效能。在加快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方面,四会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依托新型阅读空间,定期开展亲子共读、读书分享会、文物展览、文艺精品演出等文化活动。各镇街道文化场所也充分挖掘潜在资源,融入特色文化元素,为村民打造便捷、舒适的阅读场所。
2024年,四会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共同发力,建成大沙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四会中学高新学校公共文化新空间。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各具特色,为村民、游客和学生带来不同文化体验,促进文化交流与教育发展。此外,四会市积极推进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不断完善文化站的各项设施设备,加强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提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让广大市民有更好的文化体验。
目前,四会市已基本形成“15分钟乡村文化生活服务圈”。四会市文化馆副馆长曾月华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布局,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为实现“百千万工程”目标贡献更多文化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