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建骨灰楼,推行树葬、海葬、草坪葬 肇庆生态葬占比超七成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杨丽娟

又是一年清明将至,慎终追远祭先人。自2011年以来,肇庆市不断探索和推行生态葬,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的逐步推广,生态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据肇庆市殡葬管理所统计,目前,肇庆生态葬占比已达73%,其中节地生态葬占比最大,绿色生态葬数量逐年增加。

从尝试走向推广

肇庆市殡葬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响应国家政策,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市积极推行生态葬,包括节地生态葬和绿色生态葬。节地生态葬即公益性公墓建设骨灰楼,用壁葬的方式节约土地资源,建设不超0.5平方米的墓地;绿色生态葬相较于节地生态葬,属于比较新型的方式,如树葬、海葬、草坪葬等。

2013年,肇庆在常青仙乐园推出可降解式树葬,这种不留骨灰、不留名、不留碑的殡葬方式,拉开了肇庆绿色生态葬的序幕。但在最初,生态葬面临着诸多挑战。肇庆市殡葬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市民对生态葬的认知不足,早期生态葬的推广困难重重,“很多市民认为,传统的殡葬方式是对先人的尊重,而生态葬过于简单,担心无法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肇庆市相关部门作出了一系列努力。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生态葬的理念和优势,让更多市民了解生态葬;另一方面,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如2016 年印发的《肇庆市绿色生态葬活动补贴办法的通知》明确,绿色生态葬活动的全部活动费由政府保障,肇庆市户籍先人的亲属还可申请绿色生态葬奖励金,参加骨灰绿色生态葬补贴标准为1000元/具。

在宣传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市民开始关注并接受生态葬。从最初寥寥无几的参与者,到如今大部分逝者亲属倾向选择生态葬,这一变化见证了肇庆殡葬方式的发展。

生态葬形式日益丰富

为满足不同市民的情感与需求,我市构建了丰富多元的生态葬体系。除了节地生态葬、树葬,还陆续推出了海葬、草坪葬等形式。

“海葬是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回归自然。”肇庆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海葬由民政部门派专人专车,分批次组织前往江门举行,“海葬不仅环保,而且有一种开阔、豁达的感觉,让逝者与大海融为一体。”该名工作人员解释,草坪葬是将骨灰安葬在草坪下,与绿草相依。这些生态葬形式,既满足了市民对逝者的哀思,又符合环保、节地的理念。

在肇庆市常青仙乐园,专门设有生态葬区。那里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墓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生态葬区成了逝者的安息之所。“现在市民过来祭扫,都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氛围宁静,对生态葬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肇庆市常青仙乐园管理中心主任赵江平说。

绿色殡葬理念渐入人心

历经10余年的努力,如今肇庆生态葬成效显著。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47份先人骨灰深埋绿树、草坪下和回归大海;已建有骨灰楼200座,对骨灰实行集中安放,极大地节约了土地资源。

据统计,按每年全市平均2.5万死亡人员计算,若采用传统墓葬方式,安葬相同数量的逝者需占地2.5万至5万平方米。如今,生态葬已占总安葬量的73%,土地节约效果显而易见。

此外,绿色生态葬采用可降解骨灰盒等环保材料,如树葬中使用的可降解骨灰盅,约1年便可被土壤完全吸收,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传统墓葬使用的水泥、石材等不可降解材料相比,生态葬在环保方面优势明显,避免了传统墓葬材料对土壤和地下水可能造成的长期污染。

“生态葬既绿色环保,又能寄托我们对逝者的哀思,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市民莫先生看来,生态葬彰显了文明殡葬、厚养礼葬的新风尚,能将生命真正回归自然,永续安宁,“只要自己永存思念,先人始终活在心中。”

肇庆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生态葬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生态葬,绿色殡葬方式已然成为新风尚。”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