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肇庆 > 广宁 > 正文
以武会友话交流 以武促商共发展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文/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苑卉通讯员 冯铁成

图/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考考通讯员 江先梅 卢逸轩 宁轩

版式设计/罗雯仪 陈彩庭

微信截图_20241213113319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张璀璨名片,伴随着中华悠久的历史而蓬勃发展,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武术之乡”是对那些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精髓的地区所给予的最高荣誉。近年来,作为“全国武术之乡”的广宁县高度重视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大力实施武术振兴计划,擦亮“全国武术之乡”品牌。12月8至12日,广宁县举行“太平洋建设杯” 第十八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精英赛),以武会友,以武促商,以高水平的展示技艺的平台,进一步增强武术之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谱写“全国武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武术金牌赛事举行  武林高手巅峰对决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金牌赛事,本次大赛吸引了全国各地“武术之乡”及武术组织共94支队伍参加,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2000余人齐聚广宁,在切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长拳的踢、打、摔、拿;洪拳的勾手、弓步、仆步、正踢腿;刀剑棍枪的起舞……比赛场上,选手们英姿飒爽,展现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变幻莫测的武术套路,将拳、棍、剑、刀等十八般武艺演绎得出神入化。一个个高难度动作,一次次精彩亮相,展示了武术的力量和美感。

本次赛事涵盖规定项目、传统项目、对练项目、集体项目和展示项目5大项、80余个小项,根据参赛年龄要求分成儿童组、青年组、少年组、中年组、老年组5个组别。按参加办法,设置精英组、展示组两个组别,参赛人员是获得第十八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公开赛)各项目一等奖的运动员或运动队,展示不同地区在武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亮点。

全国武术之乡比赛是展示中国武术文化、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平台,广宁县全力做好赛事的各项组织和服务工作,确保比赛顺利进行。作为东道主的广宁县代表队,在本次比赛中备受瞩目。他们在赛场上全力以赴,努力以最佳状态为家乡争光。在当天上午的比赛中,广宁代表队运动员伍楚渝在女子传统其它拳术发挥出色,充分展现出广宁武术健儿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采,勇夺了该项目的金牌,为家乡广宁赢得荣誉。伍楚渝表示,通过这次比赛,大家以武会友,让更多人了解广宁、走进广宁。据悉,广宁县武术之乡代表队分别参加了洪拳、形意拳、太极拳、南棍、双刀等多个项目的精英组和展示组比赛,31名运动员共斩获20金14银6铜和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三等奖的好成绩,并获“武德风尚奖运动队”荣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开幕当天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数百名广宁学生代表现场展示洪拳操,同步播放了全县50所中小学校6万多名学生练习洪拳、白眉拳、咏春拳的视频。开幕式上,广宁武举人、非遗山狮、舞龙狮等本土武术文化与说唱、粤剧、光影秀表演有机结合,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这场将广宁地方特色和武术成果展示相融合的文艺演出,让全国各地“武术之乡”的“武林高手”看到了广宁武术文化的代代传承,也看到了广宁武术的多元与精湛。开幕式盛况还通过新华社现场云、B站、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进行现场直播以“沉浸式”镜头画面展示了现场的精彩瞬间让更多市民感受到这场视觉与听觉的武术盛宴热烈、震撼与精彩体会到“武术之乡”广宁的深厚底蕴,全网浏览量突破300万人次。

武术氛围浓厚   激起全民健身浪潮

作为本次赛事的承办地,广宁县是广东省唯一的“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文化根基深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了解,广宁武术源于战国,成于两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武术底蕴深厚,是岭南武术发源地之一。在广宁县内铜鼓岗、龙嘴岗等地的战国墓地,出土青铜器700多件,其中青铜兵器150多件(包括剑、短剑、戈、矛、镞等),表明广宁武术源远流长。至道光时,广宁清代本地人考取武举人的就有14人之多,武秀才更是不胜枚举。到现在,广宁石涧武馆老拳师王福华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研究院指名为《虎鹤双形》拳种传承人并收编入《中华武藏》藏书。

当前,广宁武术、龙狮活动开展广泛,男女老少均有习武传统。据统计,广宁有乡村武馆30多个,武术协会会员近5000人,龙狮队800多个,全县共17万人练习武术,占总人口的30%以上。因此,当地流传着“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习武之人”的说法。每逢各项文体活动,各个村都会邀请舞狮队、武术队去表演,提供更多平台让“练武者”展示过人本领。而每年大年初一,广宁都会举办春节龙狮大巡游活动,至今已举办70多年。每年来自各镇街100多支龙狮队伍参加,全县参与市民达5万人。龙狮大巡游已成为广宁庆祝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

同时,广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武术建设工作,积极推动群众竞技体育发展。近年来,省武术协会联合广宁县多次举办“武术进校园”教练员培训班,每年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以体教并举的方式大力推动武化教育工作,普及武德武风教育,加强武术后备人才培养。其中,今年以来,广宁县体训中心与县武术龙狮协会针对幼儿发育特点,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洪拳操、舞狮课程,安排县城10所幼儿园体育老师集中培训学习,形成园本课程在幼儿园全面铺开武术课堂。广宁县也一直推动“武术进校园”工作,积极推动全县49所中小学的武术教育,以创建全国第一个(批)“武术进校园”试点县为契机,在学校全面推开武术课,以国粹传承强体魄,让学生接触洪拳、白眉拳、咏春拳等不同拳种,促进武术运动在广宁更大范围推广和普及。

赛前,广宁县为了营造浓厚的习武氛围,组织全县50所中小学校6万多名学生开展武术进校园洪拳操、白眉拳操、咏春拳操教学。11月以来,全县已有10多个镇街举办“村、镇、县”三级村武比赛30多场,参与人数1万多人。各镇街举办村武期间,村民积极到现场观看、助威,活动达到预期效果,通过武术进校园以及村武活动,不断推动武术运动的普及和发展。

非遗『同场』   传统文化显活力

多项非遗技艺展示也是本次赛事的一大亮点。在开幕式上,舞龙、舞狮、广宁非遗舞山狮的同台展示,将气氛推向高潮。由幼儿园小朋友舞动的小狮子,憨态可掬,萌化人心;精神又喜庆的传统醒狮集体登场,展现了多种艺术元素;作为广宁一种原生态民间传统体育技艺的舞山狮体现了广宁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4条“巨龙”翻腾起舞,时而直冲云霄,时而潜入深海,气势磅礴。一幕幕气势蓬勃的演出,充分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为整个表演增添了强烈的节奏感,赢得观众与运动员们的连连喝彩。

广宁县还在赛场外打造特色土特产专题展销活动。各个镇街展示特色农产品。场内喝彩声不断,场外烟火气浓浓。其中,广宁云吞、广宁白糍等非遗美食更是吸引了不少目光。“第一次尝试广宁云吞,皮薄馅嫩,香气十足。”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的运动员表示,现场还有美食知识讲解、烹饪技巧展示等环节,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学到更多关于美食的知识和文化。不少市民表示,借助全国武术之乡比赛这样的平台,将广宁的农特产品和美食进行展销,让更多人对广宁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擦亮全国中餐厨师之乡的名片。

同时,“相约广宁·玉见精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宁玉雕”作品展也在广宁县体育馆旁进行展出,利用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的契机,展现广绿玉之乡的文化魅力。其中,凭借着文创产品“出圈”的“广宁玉雕鸡”也在此次作品展中,引来不少游客市民拍照纪念。此外,赛场周边还有广宁风景摄影展、竹文化图片展等活动,将“全国武术之乡”“全国竹子之乡”“全国中餐厨师之乡”“广绿玉之乡”的文化魅力充分展现。

『体育+』产业融合    武术让广宁文旅再出圈

除了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精英赛),近年来,广宁县高标准承举办多项国家级、省级武术赛事,包括第十九届全国武术学校套路比赛、广东省龙狮锦标赛、广东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广东省武术套路(传统项目)锦标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已逐渐打造成为“赛事之城”。第一届“武术村超”大赛,当前也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目前,广宁县武术龙狮协会已实现全县15个镇(街)武术龙狮协分会全覆盖。

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精英赛)期间,广宁县准备了丰富多样的配套文化旅游项目,精心谋划了多条特色游览线路,推出了广宁各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景点简介,安排出游接送车辆和解说员,为参赛的运动员和游客提供了一次难忘的武术文化之旅。不少游客表示,他们不仅欣赏到了精彩的武术表演,还深入了解了广宁的武术文化和旅游资源,对广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精英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广宁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广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广宁县将继续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内涵,推动武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广宁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广宁旅游观光、体验武术文化。

近年来,广宁县依托竹乡的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广宁红色文化、武术文化、非遗文化、竹子文化等文化品牌,通过推动“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策划举办了乡村马拉松、户外徒步“体育+”等活动,发展以农业体验、果蔬采摘、休闲观光、森林人家等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带动农家乐、民宿、餐饮、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