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洁
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市加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绿色能源基地,与此同时,传统能源项目通过降碳减污,加快绿色转型,并运用市场机制提升绿电交易效益,积极探索双碳建设的肇庆路径。
全市能源投资有序推进
自我市启动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绿色能源基地的建设以来,全市传统能源项目和风、光、水等绿色能源项目齐头并进。当前风、光、水、储、生物质电源装机容量已达224万千瓦,全年能源投资有序推进,1-9月我市能源行业固定投资完成74.4亿元,进度较理想。
抽水蓄能项目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广宁浪江抽水蓄能项目于2022年底正式动工,目前工程已进入机电安装新阶段,预计2026年8月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满产后每年最多可消纳粤港澳大湾区21.6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约98万户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
光伏已成为我市电力的重要补充。目前全市已并网集中式光伏约62.7万千瓦,为“十三五”期末容量的10倍以上;分布式光伏已并网约75万千瓦,屋顶光伏成为制造业项目、产业园区的“标配”。位于鼎湖区的元气森林等厂房还试行幕墙光伏。我市将继续推进工商业、公共机构、用户3类建筑物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备案项目超过5300个。
风电方面,广宁螺岗风电场二期已完成并网;广宁洲仔风电场项目已浇灌5个风机基础,升压站主楼正在建设,风机正开始吊装;德庆沙旁风电场项目已开工建设。
自给自足,稳定供应
在骨干电源项目的保障下,我市电力自给率已超九成。随着后续风光水项目、输变电项目的投产或动工,新能源电力持续接入电网,预计我市将可稳定自给自足。而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我市将加快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新旧”协同发力。在增加新能源电力供应的同时,我市骨干能源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同时,积极向风、光、水等新能源赛道加快布局。
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式发电、供热、供冷,是我市骨干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市多个热电项目陆续投产,如鼎湖永安热电联产项目于5月全面投产,大旺国能热电二期、德庆华海热电将于年底投产。热电项目一方面实行超低排放,另一方面替代区域内小锅炉,内外并举有效削减区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
稳定投产的热电项目需继续“做加法”,持续推进自身的绿色低碳转型。四会热电项目是当中的示范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投产,年发电量约25亿度,并通过集中供热,已替代区域内114台小锅炉。在继续严格遵守超低排放要求的同时,该项目也构建起自身的“微电力”系统,通过屋顶光伏、车棚光伏、小型风电等,将光能、风能等转化为电能,自给自足,“我们自己用上了绿电,就可以把更多的电力往外送,增加收入。”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此外,四会近年抓紧向多元化延伸,包括投资光伏发电、水电项目等,如开发建设了四会市首家工商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并网项目。
配置绿电,余电交易
用电管理也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肇庆高新区正在探索双碳建设的“肇庆路径”。该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是省示范项目,将用电单位、光伏项目、储能电站等接入该区双碳智能管理平台,将电力资源以数字化形式进行管理,建立高效的源荷互动能力。该项目由广东华工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已接入该区246家规上企业的用电负荷和76个分布式光伏站点发电量等数据。
在项目大屏幕上,发电功率、光伏消费、总用电负荷等各项数据“跑”在平台上,平台不断地计算每个项目的实时能效水平,识别出可优化的用电空间,企业以此调配和重新组织生产,减负不减产。通过电力的优化配置,肇庆高新区的电力可能实现“盈余”。除了骨干电源,如今肇庆高新区还有大量的分布式光伏电源作为补充,仅平台接入的光伏电源装机容量就达101.1MW,年提供绿电约1.2亿度,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广东华工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大勇向记者表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将进一步增加绿电直供,还能通过广东省电力交易中心开展绿电交易,提升绿电占比。同时,项目规划配建约66MWh的分布式储能电站,提升灵活的调节能力。近日,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获得2000万元国家专项债的支持,现正推进各类新型能源设施的建设投产。今后,将通过用电优化、绿电供应、储能降本、市场交易的滚动,形成多样化的组合,实现绿色能源的稳定运营与收益最优化。
肇庆的探索经验具有先行示范意义。省能源局在肇庆高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作为省示范项目的批复文件中表示,该项目要做好经验总结及先进经验做法复制推广工作,助力我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入选《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