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鼎湖区非遗项目“蝶舞飞扬”受欢迎 乡村“蝴蝶”飞上大舞台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随着动听的音乐,24名身穿蝴蝶表演服的演员,扇动“翅膀”,蹁跹起舞,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这是近日鼎湖区非遗项目“蝶舞飞扬”方阵,在2024年第二届肇庆环星湖蓝带啤酒嘉年华开幕式上所带来的精彩表演。该项目有哪些特色?如何开展传承工作?8月9日,记者前往鼎湖一探究竟。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福钿

随着动听的音乐,24名身穿蝴蝶表演服的演员,扇动“翅膀”,蹁跹起舞,吸引了大众的眼球。这是近日鼎湖区非遗项目“蝶舞飞扬”方阵,在2024年第二届肇庆环星湖蓝带啤酒嘉年华开幕式上所带来的精彩表演。该项目有哪些特色?如何开展传承工作?8月9日,记者前往鼎湖一探究竟。

演员们在表演鼎湖区非遗项目“蝴蝶飞扬”。 受访单位供图

演员们在表演鼎湖区非遗项目“蝴蝶飞扬”。 受访单位供图

“‘蝶舞飞扬’是鼎湖区非遗项目,也是别具本地特色的蝴蝶舞。”鼎湖区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中心)主任张洁介绍,“蝶舞飞扬”源自鼎湖山蝴蝶谷,因品种繁多、色彩斑斓的蝴蝶聚集谷内,千姿百态,宛如镜中仙子,于是,周边的坑口街道居民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蝴蝶舞。

记者了解到,蝴蝶舞包含了弹腕、走擦步、蝴蝶盘旋、蝴蝶落花、捉蝶等动作。最初,该舞蹈动作简单、生硬,造型单一,以巡游式展示为主,常见于村诞、村庆等活动,主要用于歌颂乡村美好生活和事物。

张洁告诉记者,1988年,为做好该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鼎湖区文化馆开始着力收集蝴蝶舞的资料和完善传承工作,并组织当地传承人和专业舞蹈家,创新了其动作和道具,将蝴蝶舞命名为“蝶舞飞扬”。2022年,“蝶舞飞扬”入选鼎湖区非遗项目。

“蝶舞飞扬”项目传承人李嘉倩告诉记者,自小她便对蝴蝶舞情有独钟,常常通过各种平台学习该舞蹈动作。2011年,她大学毕业后进入鼎湖区文化馆工作,并加入“蝶舞飞扬”项目传承和创新行列,致力将该舞蹈进行优化,带动其走向更大舞台。“相较于以往,如今,‘蝶舞飞扬’在原有动作基础上,增加了舞蹈元素,整个表演看起来更柔和、灵动。”

采访过程中,李嘉倩正在鼎湖区文化馆舞蹈室为学生演员授课。只见他们穿着长和高均约1米的蝴蝶翅膀,跟随指令进行展翅、撑翅、人字手等动作练习。随着他们的动作,闪闪发光的“翅膀”飘逸舞动,甚是好看。

“道具和舞台效果的升级,是‘蝶舞飞扬’的创新成果之一。”李嘉倩说,以往,该舞蹈所用的翅膀道具为固定框架外加纸糊成,较为生硬。近年,该团队用布艺取代纸糊,用伸缩管支撑单边取代固定框架,并辅以发光灯,以呈现其灵动、飘逸的美感。

据悉,目前,“蝶舞飞扬”项目已发展有舞蹈演员40多名。她们基本来自鼎湖区坑口街道,涵盖了各年龄层,主要参与省、市、区级各类公共表演活动。

“为传承‘蝶舞飞扬’文化,我们还积极推动其进社区、进校园,为居民以及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张洁说,近年来,鼎湖区文化馆致力通过教学、培训、研究、研讨、交流等方式,做好“蝶舞飞扬”项目传承和传播,进一步增强大家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振兴乡村文化。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