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一方小小天地,浓缩着百年乡村的过往;一个个老物件,跨越时空仍存留着历史温度;一行行文字,诉说着浓浓乡愁;一幅幅图片,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散布在肇庆各村落里大大小小的村史馆,不仅是记录时代进程、展现乡村面貌的“博物馆”,更是承载村民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的“活化石”。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村史馆,探寻其中的文化记忆。
兴建村史馆赓续历史文化
7月26日,记者在端州区城西街道青龙公园旁看到,邻里先锋驿站内的下瑶社区村史馆正在加快施工建设中,村史馆、邻里先锋驿站与青龙公园共同构成了该社区文化广场的重要元素。
据了解,下瑶社区村史馆将于今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馆内主要介绍该社区历史,如下瑶的历史背景、传统技艺以及名人、古迹等。“随着时代发展,下瑶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村史馆就是要留住乡愁,传承乡土文化。”下瑶社区党委委员周梓明认为,建成村史馆可以让下瑶文化更好地展示出来,让更多居民了解下瑶的发展历程。
鼎湖区沙浦镇沙四村村史馆。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摄
鼎湖区沙浦镇沙四村于元代建村,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9年该村建成村史展览馆,为鼎湖区首创。在该村史馆内,参观者可以沿着洄游动线进行参观,展板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展示了沙四村古韵村落的面貌和渔商兴旺的新气象,详实记录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沙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梁镜辉曾到浙江安吉学习,看到当地几乎每个村委会都有村史展览馆,此番情景让他萌生了建设沙四村村史展览馆的想法。“村史馆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见证,能够让我们村的传统文化和乡风延续下去,让村里的历史得以保存和传承。”梁镜辉说。
盘活废旧房屋打造特色展馆
走进高要区回龙镇赤水塘社区,随处可见镬耳屋、书室、侨胞别墅等极具岭南特色的古建筑群,穿过古巷,便可到达赤水塘村史馆。
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村史馆。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摄
“这里原本是我们村的旧祠堂,已拥有着300多年历史。”赤水塘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村史馆全面展示了该地的侨乡文化、民俗风情和奋斗历程,是承载许多侨胞回忆的“精神家园”。
“赤水塘社区的村史馆于2018年底建成。”赤水塘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吴世华告诉记者,当时这座老祠堂十分破旧,屋顶瓦面漏水,几乎是一座“废屋”,该社区对其进行翻新建设,铺上新瓷砖,修复屋顶,让其摇身一变,成为古色古香的展馆。
记者观察发现,翻新后的村史馆仍保留了原本的砖石结构与木质横梁,在葆有古村韵味的同时,又与内部陈列的老物件相互呼应,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到了织物农耕、渔歌唱晚的年代。
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又名“八卦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首批古村落和十大最美古村落。在村内错落的屋舍之中,有一座颇具地方风情的村史展览馆。
黎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庆华介绍,该村的村史馆建于五六年前,“这座村史馆是由村内的学堂改造而成。几年前,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我们在村里的游客中心旁修建了这座展馆。”蔡庆华说,2021年,黎槎村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史馆也成为该村历史和风土人情重要展示窗口。
村民齐齐参与擦亮乡土文化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肇庆各地村史馆内展出的老物件,大都是由居民自发捐赠,展览内容以传统文化、传统技艺、民俗风情、家风家训、村史村志等为主。
例如,赤水塘村史馆展出的老物件基本是居民捐赠,包括有农具、渔具、风柜、脸盆架、对椿、藤夹、腐乳塔等等。下瑶村史馆也正积极整理和收集老一辈留下的劳作工具等物品用以展示。
赤水塘村史馆门前,在榕树下乘凉的村民们告诉记者:“我们都很支持村史馆的建设,很乐意将家里的老物件捐出。平日里,大家也会过来村史馆看看,回忆从前的时光。”
“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物件和图文、影音资料,能够全方面地向参观者展示乡村的历史变迁和村容村貌,也方便后人寻根溯源,了解村史。”吴世华表示,除了本村村民外,该村村史馆每个月都会迎来不少参观的市民游客,“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附近村庄也会组织人员到我们村史馆参观学习,以更好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