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实习生 伍焯韵
7月16日,记者走进德庆县新圩镇的澳洲坚果林,放眼望去,满山都是翠绿的坚果树,一串串绿色的澳洲坚果挂满枝头。我们吃的澳洲坚果,也就是夏威夷果,可能就来自这里。
当前,肇庆市以开展绿美肇庆生态建设工作为抓手,积极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大力发展澳洲坚果林业特色产业,向森林要食物,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真正实现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苏广聪察看挂果情况。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扎根
穿梭在坚果林间,德庆县伟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广聪细致察看今年挂果的情况,对今年产量充满信心。
2016年,伟雄合作社盘下的满山皇帝柑眼看就要迎来丰收,结果“柑橘癌症”黄龙病袭来。彼时,他们参加了肇庆市组织的广西澳洲坚果产业考察活动,更深入了解澳洲坚果产业的前景。
澳洲坚果又名夏威夷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吃起来香脆美味,被称为“干果皇后”,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年货之一。经过多番调研,伟雄合作社下定决心,投资种植澳洲坚果。
“云南、广西是数一数二的澳洲坚果种植大省(区),次之是广东,但是我们遍寻省内相熟的科研院校和机构,都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澳洲坚果。”苏广聪可以说是肇庆澳洲坚果种植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对于如何种好澳洲坚果,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适时适度剪枝以及肥料中微量元素的科学配比,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经过日积月累的钻研,伟雄合作社慢慢总结出一套适合肇庆水土的澳洲坚果种植栽培技术,使挂果率和产量逐年得到明显提升。
“一般第四年能有小收,第六年能进入丰产期,收果年份甚至能达到60年。后来我们发现,如果农户直接栽种三年苗,第二年也能有收益。”苏广聪说,目前他们选种的是适合山地种植、产量高、病虫害少的“桂热1号”和“A16”品种,种植面积达900亩,每亩种植25-30株,每株可挂果50-150斤不等,如果管护得当,可挂果高达200斤,比龙眼、荔枝等水果收成高、储存期长,经济效益优势明显。
2023年,伟雄合作社生产湿果60万斤,全部收益513万元。苏广聪预计今年产量在80万斤左右,“今年行情不错,国内外市场都供不应求,保守估计今年产值能达到600万元”。
有了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联农带农、增收致富自然是水到渠成。原来许多农户对澳洲坚果毫无信心,如今已有160个农户加入伟雄合作社。
成林
“澳洲坚果为常绿乔木树生坚果,抗旱、耐贫瘠、盘状根系,寿命达60-80年,是集固土、保水与绿化于一身的生态友好型树种。”市林业局林业科技推广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澳洲坚果的生态效益也不可小觑。
由于生态与经济效益两佳,澳洲坚果得到肇庆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从而在肇庆全面开花结果。在四会市、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及德庆县,澳洲坚果已种植约1.1万亩,其中四会市2000多亩,广宁县近200亩,怀集县2700多亩,封开县1600多亩,德庆县约4600亩。
目前,肇庆已建成两家澳洲坚果加工厂。其中一家位于封开县白垢镇,占地约400平方米,其中烘干设施78平方米。2022年建成投产,主要从事坚果烘干、割口等工序,每批次烘干预计可达5吨,产品主要销售茂名、阳江等地。另一家是位于怀集县工业园内的肇庆果味之缘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高新科技食品制造及进出口贸易企业,年加工澳洲坚果、开心果等上万吨,烘干设备一次可烘干坚果30吨,年产量3000多吨,年产值达1.2亿元。
肇庆的澳洲坚果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今年3月,四会市地豆镇与广东日强集团签订四会市澳洲坚果全产业链投资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打造集坚果种植、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培育为撬动超10亿元的优质产业链。
“澳洲坚果产业市场需求量大,所需劳动力多,前景十分广阔。”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澳洲坚果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作为高级糖果、巧克力、食用油、化妆品等产品的名贵配料,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希望
澳洲坚果产业前景广阔、收益可观,目前在肇庆种植规模仍然较小。伟雄合作社的坚果初加工生产线年加工量可达800吨,目前的产量和收购量远远“喂不饱”机器。
“目前广东坚果产业最大的问题还是产量小,供不应求。”苏广聪反映,省内阳江澳洲坚果发展规模已超过10万亩,产品加工和市场也比较成熟。相比之下,同样适宜澳洲坚果生长的肇庆还得迎头赶上。
记者还了解到,澳洲坚果种植对良种应用和种植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从全市的层面进行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不少澳洲坚果种植者希望肇庆尽快推出相关规划、方案乃至激励政策,从而切实提高澳洲坚果产业参与者的积极性。
“林农有所呼,我们有所应。”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开展澳洲坚果产业化发展调研规划,组织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展省级项目申报,推动创建高产稳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原料生产基地,形成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优培强,补齐产业精深加工短板,优化初加工各环节设施配套,提高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强化产销对接,构建跨区域现代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