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截至目前,肇庆已有1835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服务 “三支一扶”点亮青春之光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肇庆共有1835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一线服务,涌现一批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他们在服务基层、融入基层、扎根基层中快速成长成才,在一线大地上绽放最绚丽的青春之花。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松连 通讯员 陈燕红 周导军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自2006年“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肇庆共有1835名高校毕业生奔赴基层一线服务,涌现一批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他们在服务基层、融入基层、扎根基层中快速成长成才,在一线大地上绽放最绚丽的青春之花。

“三支一扶”人员在基层开展服务。 受访者供图

“三支一扶”人员在基层开展服务。 受访者供图

主动回农村奉献青春

“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之后,就不想再回来了,但总要有人回来,我就是要回来的人。”2021年7月,和大多数同学选择到繁华城市打拼不同的是,高要区活道镇的陈春晗从部队退伍回来后,毅然选择报名参加“三支一扶”的支农岗,决心回到农村奉献自己的青春。

“我想回到从小长大的乡镇——活道镇参加基层工作,用自己所学回报家乡。”陈春晗说,服务期间,她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借鉴各种乡村建设经验,支持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加“三支一扶”期间,让陈春晗感受最深的事情,是和驻活道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到该镇鳌头村开展春耕助农活动。当时,他们与农民一同在田间施肥、铺地膜、移栽玉米苗等。休息的间隙,大家坐在田间小道上闲聊,“当时,农民们坦言,此前他们一直对大学生的劳作能力持怀疑态度,但没想到,大家学东西很快,还很能吃苦。听到他们这样说,我由衷开心。”

这次经历,让陈春晗更直观加深对乡村的了解,体会到农户的艰辛和劳作的不易,让她对土地流转模式、撂荒地复耕复种、开展农村文旅活动等提高村集体收入、富农兴村的新途径有了更多的认识。

陈春晗坦言,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会面对压力,遭遇挫折,但也收获了温暖,学会成长。“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珍惜这段经历,遇到困难会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坚定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多管齐下做好管理和服务

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我市对“三支一扶”人员在强化管理服务、落实政策保障、做好期满就业服务等方面均有亮点,让“三支一扶”人员在实践中历练成长,促进青年人才要素在基层汇聚,有效助力“百千万工程”在基层实施,推动乡村振兴。

在强化教育管理方面,市人社部门不断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建立定期探访“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制度。“通过定期探访,我们可以动态掌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还常态化举办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三支一扶”人员到乡村振兴示范点、重点企业及人才驿站学习。致力通过指导培训、工作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全面做好日常管理服务,提升他们服务基层的能力。

在落实政策保障方面,我市全面落实“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补贴政策,按时发放生活和交通补贴、安家费等各类补贴,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令其安心工作。

在期满就业服务方面,我市切实做好“三支一扶”人员离岗培训、直接聘用、拓展就业等工作,多形式、多渠道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如严格落实报考公务员政策,在公务员招录计划中安排一定比例岗位定向招录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落实事业单位招聘政策,推动期满直接入编,落实公开招聘加分政策和自主择业创业政策,并积极提供政策推送和就业跟踪服务。

今年报名持续火热

2024年,我市“三支一扶”拟招募210人,在线报名达7232人,确认报名成功6373人,同比增加11.9%。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省人社厅把“三支一扶”赋能“百千万工程”专项派遣计划试点放在肇庆。为落实该项工作,市人社局在设置招募岗位前,全面摸查了德庆县“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和项目人才需求情况,科学设置了20个试点招募岗位,科学发挥“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的作用。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继续用心用情做好“三支一扶”工作,积极引导“三支一扶”大学生扎根基层,把“三支一扶”计划做成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的“就业工程”“民心工程”“强基工程”。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