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近日,记者收到旅居澳大利亚的76岁侨胞吴宝怡来信。信中写到,流经家乡高要区回龙镇的宋隆河,曾经既是“母亲河”又是“烦心河”,稠密河网给生产生活造成不便。为此,历史上海外回龙华侨纷纷捐款建桥,那些桥充满了他儿时的记忆,希望记者挖掘整理,让此爱国、爱乡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接到吴宝怡老人沉甸甸的嘱托,根据信中提供的线索,记者按图索骥,开始了回龙镇寻桥之行。
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河蚌桥旁,广湛高铁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古一今,一动一静,世事沧桑巨变。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摄
记者首先来到了吴宝怡信中提到的松塘桥,如今村民习惯叫大湾坡桥,松塘村党支部书记黄品通指着桥下石墩说:“这就是以前的松塘桥旧桥墩,现在的新桥保留了部分旧桥墩,拓宽桥面,铺上钢筋水泥,可以跑汽车了。”
随后,记者来到信中提到的黎槎村河蚌桥。在黎槎村党支部书记蔡庆华的指引下,记者在河蚌桥第二个桥墩上见到刻有“河蚌桥”及“同治九年建”等字样。
记者现场看到,河蚌桥桥面宽约一米,最多仅能同时通过两人,汽车无法通行,只能步行或骑车通过。
蔡庆华介绍,“以前高要人去高明,都要经过这座桥,然后翻过前面的山就能到达。由于河道被填,此桥已经废弃。现在高要人去高明,走省道S727。”记者看到,古桥边上,广湛高铁工地车水马龙,一动一静,恍若隔世。
旧大沙桥历经风雨依然存在。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摄
在离河蚌桥二三里地开外,有一座吴宝怡信中提到的赤坑桥。该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横跨于赤坑河之上,桥面较河蚌桥更窄,桥身刻有“同治”“赤坑桥”“西南盛昌造”等字样,保存较为完好。
蔡庆华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旧赤坑桥旁建起了新桥,后历经翻新,变成如今的同攸岗桥,宽约4米,钢筋水泥,可供汽车通行。
信中还提到澄湖村大沙桥。据吴宝怡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他曾在桥头见过有青砖砌成的墙壁,上面镶嵌的砚石板,详尽记载了该桥的相关信息,很多捐款者来自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地华侨。
记者看到,旧有的大沙桥如今仅剩一半留存,由于经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桥身字迹模糊,只能依稀辨别“大沙”二字。而不远处的新大沙桥于1995年通车,双向四车道,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方便车辆通行。
历史是有记忆的,《高要县志》介绍,高要人旅居海外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在1850年至1856年间,仅回龙镇就有3000多人到澳洲谋生。目前回龙镇旅居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等27个国家的侨胞有3.5万人,是高要著名的侨乡。
新大沙桥已经成为交通主干线。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绮彤 摄
关于华侨帮助高要修建水利设施的事迹也是有迹可寻。《高要县志》中记载道,1915年,高要发生特大洪水,灾情严重,史称“乙卯大水灾”。旅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赈灾,洪水退后,又组织义捐支援堵口复堤工作;1922年,旅澳华侨陈少霞和旅马华侨苏声显,发动华侨筹集资金60多万元,兴建宋隆水闸,使宋隆河流域的42万多亩农田免受洪水之害。
华侨对回龙的支持从来没有中断过。早年间,旅居澳大利亚的高要乡亲创立了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和澳大利亚肇庆联谊总会,并在回龙镇开办企业,助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同乡会等捐资1400多万元,支持回龙镇发展建设。捐资回龙华侨小学、侨光小学、松塘小学、回龙卫生院、敬老院等,还有镇、村道路及牌坊和镇村自来水工程等公共设施和环境设施。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吴宝怡老人信中罗列的桥,基本建于清末民初,要么已不见踪影,要么已成为文物,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更宽更通畅的桥。
记者将调查结果告知吴宝怡,他甚为欣喜,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些大大小小的桥,如同一条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曾经的回龙人,就是从一座座窄窄的华侨捐桥开始,走向愈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