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苏燕君 特约记者 梁爱玲 通讯员 廖通
清风拂来,万物生长,肇庆市广宁县绥江两岸的连片竹林翻涌起阵阵绿涛,俨然一片“竹海”景象。百万亩竹林既是广宁最美的景致,也是当地发展竹产业最丰富的资源宝库。如今,广宁正深耕竹产业,以竹深加工企业为载体,推动“科技入竹”,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发展。
位于肇庆高新区的山鹰纸业,工人通过数据优化进行生产提高工作效率。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小明 摄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内容。广宁竹产业的“华丽变身”是肇庆推动传统产业向绿、向数、向高端转型升级的成果缩影。近年来,肇庆坚持统筹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瞄准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方向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打开新局面、焕发新活力。
绿色发展,传统产业迸发“绿”动力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绿”而行是必经之路。随着传统轻工业创新不断,由复合材料引领的深加工新型产业应运而生,“以竹代塑”发展势头迅猛,竹产业市场潜力可观,这为竹类资源丰富的肇庆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找到了新方向和新切口。
作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肇庆广宁大力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以竹代塑”等科研技术攻关,通过引进或培育竹原纤维、竹醋等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国家级竹产业示范园区,依托“竹深加工企业”实现“科技入竹”和绿色发展,全力将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落户广宁竹产业新示范园区的广东海鹏竹纤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竹塑地板、竹醋液,该公司研发的一步法木塑复合材料挤出生产线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能够将竹材“吃干榨净”综合利用的高附加值绿色项目。
竹产业发展步履稳健,肇庆的绿色建材产业也同步走上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肇庆早已在绿色水泥、高端陶瓷等领域谋篇布局,当前正以封开县、德庆县、高要区、鼎湖区、广宁县为核心,重点打造以绿色水泥、高端陶瓷制品、新型建材三大领域为特色的绿色建材产业体系,加快绿色建材产业转型升级,为肇庆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动力。
数智转型,传统产业乘“数”破浪
数字化改革浪潮滔滔,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紧跟发展潮流,肇庆抢抓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机遇,持续加大企业技改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以数字化完成转型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开新花”。
数字化转型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位于肇庆高新区的福田集团通过全流程应用数字化改造,将每一道生产程序都联上互联网,推动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如今,福田集团已实现各生产车间的实时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人员可监控生产情况并调节数据优化生产,研发人员可通过数据了解生产参数指导配方研发。位于广宁县的广东创成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则斥资4000多万元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并引进产抛连线智能储坯系统、自动釉线、新能源电叉车装车系统等数控装备,推动企业全线智能自动化操控水平超90%,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数字化转型也为传统养殖产业带来了新变化——高要探索打造罗氏沼虾全产业链体系,以数智赋能传统罗氏沼虾养殖产业,让广大虾农实现从会养虾到“慧”养虾的转变。如今,当地虾农用手机登录高要区罗氏沼虾全产业链数智化平台,便能全面掌握罗氏沼虾市场最新动态,实时监测虾塘养殖情况,“以前一人最多管理30亩虾塘,如今一人便可以管理100亩,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数字化变革是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的重要之举。如今,肇庆正深入实施《肇庆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统筹各级资源,多点发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科创赋能,传统产业向高端迈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根本动力。
位于高要的广东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去主要生产传统燃油车的雨刮器、油底壳等铝合金构件,近年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力度,如今已逐步开拓出新能源电机、电控外壳、充电桩等压铸件生产新领域。
无独有偶,广东高登铝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综合性铝型材企业,经过多年的拼搏已成功跻身中国铝型材行业第一梯队。近年来,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在保持建筑型材质创新的同时,同步推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研发创新,成功“驶”入新能源汽车零配件赛道。
位于广宁江积工业园的广东新岭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玻纤、浮法等玻璃熔窑材料与电极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将技改作为挖潜增效的突破口,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上下功夫,以科技赋能发展,其多个高档优质耐材产品率先实现国产化,有效填补国内空白,更对中国玻纤玻璃行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肇庆持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下,肇庆的传统产业也正积极迎“新”而上,以转型升级奋力向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迈进,在新征程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