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内,科研人员正在培育巴戟天。记者 林琳 摄
作者: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现代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谁来种植、谁来发展、谁能受惠的问题是关键,南药产业也是如此。近年来,肇庆市德庆县结合南药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巴戟天、何首乌、广佛手、肉桂等南药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南药特色农业产业。蓬勃的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或团体,投身到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近日,记者走进德庆,一探扎根该县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守住德庆南药道地性的故事。
南大博士后:把论文写在德庆的南药园里
因南药结缘,7年来,德庆仲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博士后张伟丽在德庆的南药基地和广州的高校之间往返无数次。她甚至把德庆当作自己的家——愿意一直坚守德庆南药的科技研究。那么,德庆南药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张伟丽介绍,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与地域是不可分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明确保护的第一批8种岭南中药材种类中,巴戟天被明确定义德庆出产者方为道地,而何首乌、广佛手在德庆均有种植。
即便是道地药材,也要收集种质资源选择选育优良品种,“我们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法繁殖种苗,能获得脱毒、生根快、生长一致的种苗,提高植株定植后的抗逆性,促进南药种植期提质增效。”张伟丽介绍,前段时间,德庆县一南药种植合作社有关负责人向研究院求助,希望解决在采用无性繁殖扦插方法繁育巴戟天时遇到的生根少、成活率较低的问题。经过几年的研究,研究院已完成多种药材的组培快繁配方,巴戟天、藿香、何首乌、龙脷叶等组培苗都在研究院的基地种植成功。目前已经成功向合作社输送试种首批巴戟天组培苗近2万株。
“比起传统的扦插苗,组培对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一年内就能繁殖出成千上万株苗。”张伟丽表示,研究院有满足组培苗需要的实验室条件,解合作社之忧。最近,合作社负责人反馈称,研究院提供的巴戟天组培苗生长健康、成活率很高。
按“产学研用政”紧密结合的模式正式运作4年多以来,研究院搜集的道地药材一手数据衍生了不少在国内外首发的基础研究成果。例如张伟丽指导的研究生团队曾在植物科学国际顶级刊物《植物病害》上发表关于假茶枯病引起的巴戟天黑根腐病的论文,受到广泛关注。
2023年,这里成为肇庆首个国家级科技小院。“这里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既为农民提供家门口的科技服务,又辐射带动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在张伟丽看来,在德庆这片土地里,她和她的学生团队都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理想。
张伟丽对德庆的南药产业信心十足。最近,她正在积极寻求与华润三九集团、同仁堂等国内知名药企合作,把德庆的道地药材通过精品名方、农户企业订单收购等方式,促进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和优质优价,助力德庆南药产业腾飞。
本土企业家:和农民一起致富
“我深圳的几个老朋友听说我在发展德庆南药产业,二话不说给我投了一部分资金。”走在即将投产的二期工厂里,德庆县江南罗京香料厂总经理谈志伟告诉记者,下个月举行的投产仪式,将有来自美国、意大利的客户来到德庆一起见证。
德庆高良镇是肉桂种植大镇,目前肉桂种植面积约18万亩。高良人谈志伟3年前从深圳返乡,本想在此投资建设酒店,却在调研中深感肉桂产业大有可为,遂改变主意。如今,他把德庆的肉桂油销往全球。2023年,为了转型升级,谈志伟成立广东肇庆市西江肉桂科技有限公司,摩拳擦掌进一步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随谈志伟走进即将投产的二期厂房,高18米的破碎蒸馏一体化自动产线和老厂形成了鲜明对比。谈志伟介绍,企业计划二期总投资2350万元,建设年产量200吨肉桂油生产线,据他估计,满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4000万元,年创税约180万元,新增本土就业40多个。桂叶收购将覆盖周边11个乡镇约50000户桂农,有效解决德庆县桂农的后顾之忧。
“要‘喂饱’机器,其实要承担较大风险。”谈志伟坦言,规模化的产线需要有足量的原材料供应运转。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出,无人收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于是,谈志伟目前已经在县内11个镇开设了桂叶收购点,从而降低桂农的运输成本,提高桂农收桂的积极性。
提高南药种植户的积极性是德庆县有关部门工作的目标。去年,位于高良镇的德庆巴戟华南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投入使用,同时提供交易和烘晒等免费服务,让更多南药种植户在家门口能使用产业配套。高良镇商会副会长冯建勇目前是交易中心的运营负责人。他介绍,目前单个交易日交易量最高可达80吨,已经完成5000万元的交易金额。
“接下来,我们高良镇商会还希望加快建设深加工环节,争取成为大型中药饮片厂的供应商。”冯建勇对未来充满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