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竹子种植示范基地。
广宁县竹子种植示范基地。
文/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冯铁成 程月明 冯婉滢
图/广宁县供图(署名除外)
从空中俯瞰广宁,绥江贯穿境内,河流两岸水网密布、绿意满屏。这绿,是绥江延绵百里的青绿,是百万亩竹海的摇曳竹影,是连片康养旅游产业的绿韵,也是“光风水”绿色能源的“绿”动。
依偎绥江、背枕南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努力下,广宁县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2.17%,不仅是广东省重点林区,更是首批林业生态县,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绿色,已经成为广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和澎湃动能。
近年来,广宁县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广宁路径,以“六大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实施绿美广宁生态建设,积极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健康稳定、宜居宜业的绿美广宁生态格局。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绘就绿色生态画卷
16亩平地,分区规划,80余竹种,同栖一园。竹声、竹形、竹奇、竹韵,错落有致,相映成趣。远见修竹猗猗,苍云雨沐,近看芝菌漫漫,畦下生景。坐落在绥江西岸横山镇罗锅村的广宁县竹子种植示范基地以“小园林”形成“大博观”,集竹子科普、林下复合经营于一体,引进华南植物园珍稀竹种23种,同时广泛开发林下经济作物砂仁、竹荪、灵芝等种植培育,成为“绿美广宁”建设的生态样板。
今年以来,广宁县抢抓雨季,加快推进春季造林绿化工作,通过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先造后补等办法,重点推进林分优化和林相改善,加快开展森林质量精准工程,提前完成林分优化17600亩、新造林抚育7600亩、森林抚育20900亩,完成率100%。
生态建设离不开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广宁县构建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实现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精细管理、高效共享的发展格局。并开展以“广宁县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13个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科学考察、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对象和建设目标。此外,还分步实施自然保护地内纯桉树林分改造,推进自然保护地内商品林逐步转为生态公益林。
同时,广宁县还着力提升绿色通道品质,推进“三网”同建。统筹协调各部门新建林网、水网、路网一体的竹林大道10公里,优化提升绿道、碧道及水系岸线绿化景观带28公里,交通道路绿化美化10公里。
林下种植的砂仁长势喜人。 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摄
全方位打造竹乡美丽绿色风景线
今年4月,广宁县在省道263线罗帏上村至东乡桥头段、文旅路和高速出口至广宁大道仁安绿化路段开展乡村振兴美丽竹林风景线竹子种植活动,为广宁大地再添新绿。此次活动以“推进绿美广宁生态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美丽竹林风景线”为主题,在“广宁竹海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和“广宁竹海绿美肇庆生态建设扩绿添彩示范点”范围内,以及省道263线罗帏上村至东乡桥头段、文旅路和高速广宁出口至仁安长约10公里适宜绿化的路段种植了青皮竹、琴丝竹等8000多株,打造竹林大道,进一步突出广宁竹乡的竹文化氛围,构筑乡村振兴美丽竹林风景线。
这是广宁县发扬植树造林光荣传统,全面深入开展爱绿植绿护绿活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广宁县通过举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义务植树活动、全域绿美广宁生态建设启动仪式、亲子植树活动、乡村振兴美丽竹林风景线竹子种植活动等系列行动,通过县、镇、村三级林长带头,带动全县干部职工和群众参与绿美广宁生态建设,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此外,广宁县通过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县绿美建设全覆盖、再提升,打造出“一村一树一花一景”“一路一树一花一景”“一园一树一花一景”,四季有花香、四季见绿的广宁特色景观,让山绿、城美、河清、竹茂的生态画卷成为广宁亮丽的名片。并结合县城更新,提升中心公园、文化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化品质,建设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小微湿地,高效推进县城增绿补绿,让人民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精细化保护古树名木延续“绿色文脉”
在南街街道黄坪村委会泮里村内,一棵172年树龄的澳洲蒲桃屹立在村文化中心旁,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寄托着一辈辈人的乡愁。“我童年的回忆都有这树的身影,放学后的结伴玩耍,过年的庆典活动。”63岁的高新才是土生土长的黄坪村人,更是古树的“守护人”。他表示,这棵有着172年树龄的古树,村里人称其为“黑果子树”,孩童们还会捡它的黑果子来吃。
古树不仅见证着村落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还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高新才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不少村民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远离家乡,但游子归家,往昔记忆均已模糊,但古树的印象仍旧深刻。“二三十年前,有一个远在韶关的阿伯回广宁寻亲,他的子女将范围锁定在县城附近几个姓高的村子。但是一走进泮里村,看到了古树,就连连说道这是他的家。”高新才回忆道,那时候阿伯说他不记得自己的家是怎么样的,但是记得村边小溪旁的百年大树。
为了让更多像高伯这样的游子能觅得自己的乡愁记忆,广宁县大力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古树大树名木调查,建立信息档案;适时开展复壮工作;加强监测,保障古树名木日常养护;加强古树群落保护等措施,将古树名木化为绿美文化标签。
同时,还因地制宜打造古树公园,打造“古树+”模式,发展林旅融合。古树公园的建成有效改善了古树生长环境,在留住“绿色乡愁”的同时带动了乡村环境提升。其中,赤坑镇云山里村古树公园和惠爱村石羊带瀑布、石猪山、鹰嘴山、白岩、飞鼠岩等自然景观,每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到惠爱村观赏打卡、露营野餐、登山攀爬,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为打造美丽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赤坑镇云山里古树公园一角。 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摄
用好生态“绿”资源,提升绿美广宁生态建设经济效益
近年来,广宁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抓好活化利用“一片林”、做大做强“一根竹”和精心包装“一桶油”的“三个一”工程为重点,加快推动竹子、油茶、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助力“两山”通道转化,努力实现兴林富民、绿色惠民。
据介绍,广宁县林下经济涉林面积达到52万亩,林下种植9.5万亩,覆盖砂仁、竹笋、食用菌、野菜等多个品种;林下养殖蜜蜂、鸡、鸭、羊、猪、牛等共3万亩;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共13万亩,涉及油茶、肉桂、茶叶等多个产业。森林景观利用包括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等面积24.83万亩。辐射带动了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82851人,企业和合作社带动农户16500人。林下经济联农带农的示范效应显著提升。
在“三个一”工程,广宁县依托生态资源禀赋,活化利用“一片林”。创新谋划全省首个政策性金融支持的EOD项目,获得省农发行30亿元贷款授信,首期7亿元成功获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一根竹”。目前广宁县有竹子加工企业约360家,其中规上企业7家。被省林业局评为竹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全县竹业总产值约35亿元,全县40%的农户从竹业发展中直接受益。
鼓励油茶种植,推进“一桶油”发展。全县共有油茶面积8.87万亩,油茶产业产值2.6亿元。带动农民种植2.8万亩,培育油茶合作社15个,油茶协会1个,种植大户16个,其他种植户6200个;建成省级油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油茶育苗基地2个,白花油茶造林示范基地18000亩和广宁红花油茶种质资源基地2000亩,近3年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2000亩。
以绿美资源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竹乡生态画卷,让美丽生态发展版图,为广宁高质量发展,插上绿色腾飞之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