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石咀镇石咀社区六队村民黄三浓在镇政府院内晒粮。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摄
西江日报讯(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冯铁成)10月27日,秋收时节,一片片收获的稻谷如同金色绒毯,在广宁县石咀镇徐徐铺开。难得秋阳潋滟,晒粮场成了抢手地,这里的农民不约而同把目光瞄准了镇政府大院,篮球场、停车场,甚至办公楼楼顶,都被农民临时“征用”了。
石咀镇政府敞门腾地,缓解农民晒谷难,这一延续30年的助农传统,源于一次下乡走访。
20世纪90年代初,石咀镇干部到各村走访时发现,由于缺乏晒粮地,每逢丰收季,许多农民只能在自家门前摊开竹编簸箕,把收割回来的稻谷堆放在上,反复晾晒。此情此景,隐隐触动着干部们的心。
陈永锋在石咀镇政府工作三十余年,曾任镇委副书记。他告诉记者,彼时镇政府大院水泥地面只零星几片,“但自那次下乡回来,本着方便农户的初衷,镇政府便鼓励大家进院晒粮。”
转眼到了2000年,石咀镇完成政府大院升级改造,大院的地面宽敞又平坦,“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农民都赶来镇政府晒稻谷了。”陈永锋回忆道,“高峰期,大院篮球场、停车场、楼顶全是金灿灿一片。”
“在镇政府大院晒谷,比用簸箕晒强多了。”戴着草帽的石咀镇石咀社区四队村民植五桂见到记者,放下翻动稻谷的耙子,扳着皴裂的手指,数起好处来,“镇政府广场面积大,谷子摊得开,干得快。以前晒十多天,现在两三天就能晒好。谷子晒在大院里,安全,不怕车压坏。看我们干得一身汗,镇政府工作人员还请我们进办公室叹空调喝茶呢。”
摘下草帽,植五桂指了指不远处的镇政府停车棚,“瞧见没,还未干透的稻谷暂存在这,不用来回搬,真省事。”
而停车棚的“征用”,也勾起了石咀社区六队村民黄三浓的夏收回忆。有一年“双抢”,她的稻谷刚在大院均匀铺开,一瞬间,惊雷翻滚,眼见如注大雨从远山汹涌而至,“看我一个人手忙脚乱,镇干部都丢下手中活计,拿起扫帚冲出来帮我收稻谷,真让人感动啊。”
记者了解到,每到丰收时节,镇政府的停车棚里,总会特意留出部分车位,让农民储存还未来得及晒干的稻谷。
地面晒满了,农民就上楼顶。植五桂笑道,“和干部招呼一声,楼顶的门随来随开。当天忘了收,第二天再来取,依然原封不动。”
“晒谷把地儿占了,会出现矛盾吗?”听到记者发问,石咀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廖晓莹笑着说:“我们之间可有默契了。镇政府为农民提供场地晒谷,农民也自觉让出行车道。晒谷时,他们动作都会轻一点,生怕吵到我们办公呢。”
眼前和谐的一幕,让镇长吕庆光心生感慨:“敞开的是院门,迎进的是民心。当前正在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以问题为导向,解民生难题。我们打算把‘开院晒粮’经验推广到全镇各地,最大限度解决农民晒粮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