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特约记者 凌杰 通讯员 程晓
“村口有盏路灯不亮了,谁有空过来帮忙修一下?”“我来我来!”近日,广宁县南街街道城南村委会外蚌村村民小组长陈建文将路灯需要维修的信息发到村民群后,马上有村民响应,5分钟后,电工陈叔拿着工具来到村口,检查一番后,将接触不良的电线重新接好。熄灭的路灯亮了起来,继续照耀外蚌村的进村道。
村民主动参与到村中事务,帮助维修路灯、清理垃圾站垃圾是城南村“村里遇事需帮忙,村民响应齐参与”基层治理成果之一。近年来,南街街道以党建为引领,在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上持续发力,推动越来越多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到村级各项事务治理中来,实现在党建引领下的全民融合共治。
激励“小组长”,发挥骨干力量
“现在工作比以往更有压力,也更有动力。”陈建文所说的动力,正是村民小组长绩效考核奖励制度。近年来,城南村党支部积极探索推进村民小组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采取“1+3”的激励考核机制。“1”代表基础奖金,“3”代表等级奖金,即在年度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开展评比,结合村委的日常记录以及村民的反映,将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产权改革、生活垃圾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评比,设置一、二、三等奖,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
村民小组是农村基层组织的基础,村民小组长是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基层各项工作的骨干力量。该制度有效激励了村民小组长发挥“领头雁”作用,强化责任担当,激活农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焕发基层党建生命力,成功打造一支党性强、作风好、会管理、善治理的高素质队伍,不断建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有了奖励机制,大家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各村民小组长现在已经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城南村党支部书记陈荣发表示,不少村民小组长还创新工作措施,主动建起村民微信群,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让“末梢治理”更富生机。
群众乡贤齐参与,人居环境大提升
南街街道荷木村曾经是省定贫困村,因为资源缺乏,村内人居环境较为落后,尤其是村道狭窄,已经影响到企业进驻,“路通财通”,道路升级迫在眉睫。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荷木村党支部书记廖肇盛进行了情况说明。没想到的是,当天就有不少党员、乡贤和村民主动找到他表示要捐资捐物,在广州从事餐饮企业经营的乡贤廖建球更是个人出资250多万元,用于拓宽村路。
同样有群众积极参与的村中事务还有村内小公园小广场的建设,不少村民主动让地或换地解决土地不足问题。“干群齐心协力共同促进人居环境的提升,充分体现荷木村广大村民深厚的家园情怀,进一步凝聚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鱼水深情。”廖肇盛表示,群众看到村容村貌越变越美,也对村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支持支部做出的决策。
村干部勤走访,“新村民”不见外
“这是我们村垃圾投放点的位置,这是我们村小公园的位置……”近日,南街街道城南村委会委员冯梦远到“新村民”家家访,介绍村内的基础情况,还将村委的联系方式小卡片送到他们手中。“在本村居住生活的外来人员也要遵守我们的村规民约,共同参与治理。”城南村是典型的征地拆迁村,许多征地回迁村民安置在广宁高铁站对面的巷口新村,外来人口较多,仅施工队租客这些“新村民”就有上百人。
面对外来人员构成复杂、周边公共设施稀少、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城南村党支部创新机制,主动靠前,结合“邻里先锋”项目实施,选配楼长带头参与社会治理。村民小组长会跟村民定期联系,了解是否有外来人员租赁村内房屋,并进行情况登记,再统一上报到村委会。收到名单后,村干部统一开展家访,宣传村规民约,还引导“新村民”共同参与到村中事务管理。同时,聚焦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问题,城南村系统谋划,通过建设标准化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保证生活垃圾精准分类、集中管理;配套安装路灯、建设“四小园”,绿化美化公共场所,提升回迁村村容村貌。
“硬件设施建好,软件服务提升,让‘新村’和‘新村民’变成我们村的基层治理的新力量。”冯梦远表示,下一步,城南村党支部将进一步拓展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