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龙慧思
近年来,广宁县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向基层最末端处发力,以“微积分”“微心愿”“微组织”“微协商”“微服务”的“五微”机制,推动乡村治理“无微不至”,开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局面。
以“微积分”激发“大参与”
广宁县古水镇湘下村有一间特殊超市,摆满各类生活用品,标价牌的售价却不是钱,而是积分。群众通过参与乡村建设、完成服务事项等方式获得积分,到村(社区)的“积分超市”兑换各类生活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同时,年底村(社区)党支部根据村民的积分情况评选出“产业振兴星”“勤劳致富星”“生态环保星”等称号,选树群众中的先进典型,让更多群众学习先进、争先创优。
除了湘下村,广宁县江美村也设立“积分制”制度,将全村每户家庭作为“积分制”评比对象,对践行文明新风的行为给予相应加分,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严厉扣分。积分作为村民评选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等荣誉的重要依据,有效助推江美村村规民约落到实处。
积分制实施以来,村民从之前对村级事务的“漠不关心”“事不关己”,到如今的主动参与、主动融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以“微心愿”传递“大温暖”
今年“六一”儿童节,广宁县9名困境儿童收到了广宁县女企业家联谊会赠送的漫画书,实现了儿童节礼物的“微心愿”。这是广宁县党员干部做好“微心愿”工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广宁县落实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在村组干部和农村党员日常走访入户的过程中面向村民收集“微心愿”,结合党员自身资源、能力、特长等自愿认领“微心愿”,把群众的“心愿订单”交办“两新”结对共建单位和相应的单位部门;依托广佛深莞等地的流动党员服务站,面向在外的党员乡贤开展“点亮群众‘微心愿’·反哺家乡献爱心”活动,让流动党员和群众“联得上感情、办得好事情”。
2022年以来,各相关部门累计认领群众“微心愿”2500余个,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864件,村民满意率95%以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加。
以“微组织”撬动“大格局”
“以前发通知要逐一上门或打电话,现在通过楼栋微信群通知一键发送,精准高效。”自从建立了楼栋微信群后,广宁县南街街道五一社区的党员干部表示,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年来,广宁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工作机制,在全面建设县、镇、村三级党组织建设基础上,创新实施“网格+N”县域治理工作机制,让行政村(党支部)—村小组(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三级党建网格组织深入村(社区),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组织能力,引领各方力量联动共建、多元共治,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党员力量下沉、服务触角下延,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释放出“小网格”的“大能量”。
据统计,按照“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参与、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党员干部全纳入”的原则,全县整合3600余名县镇村干部、热心党员群众组建农村“邻里先锋”工作队伍253支,配备邻里先锋“第一书记”75名,累计开展活动650余场次,服务群众12.5万人次,“邻里先锋”工作队已成为广宁村级党组织领导下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以“微协商”做实“大调解”
木格镇芙洞村村委会的党员干部依托党员活动室,对村内一起邻里纠纷进行调解,最终经过老党员多方沟通,化解了两家人的矛盾。近年来,广宁县充分利用178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和400多个村小组一级党员活动阵地,将其“变身”成为家门口的“党员调解室”,组建一支由熟悉民情又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党员组成的调解队伍,专门为群众解决麻烦事、棘手事,让小事不出村。
此外,广宁县还建立起“村居吹哨,镇街报到”工作平台,村居以“吹哨”反映问题、发出集结令,镇街和县直有关部门以“报到”及时响应、有效调解,已成功化解了东乡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区问题整治、道路塌方水浸、墟镇“六乱”综合治理、矿山综合治理等390多起复杂的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打造了具有广宁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样本。
以“微服务”托起“大民生”
近日,由石咀镇的党员乡贤自发捐赠“红色巡逻车”正式上岗,小小电动车穿梭在社区内的横街窄巷,迅速解决群众的紧急问题,为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安全感。民生事无小事。针对群众切实关注的民生问题,广宁县实施“问计于民·兴村有责”工作机制,由县党政领导班子带头,与群众面对面“问需”和“问计”,以上率下发挥“头雁效应”,带动各镇街创建一批“强基础、促发展、优服务、惠民生”的乡村治理创新项目。
当前,广宁县各个镇街正通过创新服务项目的“小切口”,解决群众关心的“大民生”,如洲仔镇开发智慧居家预警系统平台,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一键报警”器,以小改造构筑养老大幸福;木格镇推广“党支部+理事会+群众”模式,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围绕群众需求,开发服务项目,推动落地实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