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强,获男子DE组洪拳冠军。
▲李卓霖夺取女子C组其他单器械的金牌。
▲严世栋在比赛中一人揽两金。
▲今年66岁的邓家成,获得男子E组南棍冠军。
在5月25日结束的第17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上,广宁县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支参赛队伍,派出的20名选手,年龄从7岁至69岁,勇夺9枚金牌、12枚银牌和16枚铜牌,以及集体一等奖。其中,许多奖牌获得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武术只不过是他们平时锻炼身体的运动,可谓高手在民间。在这斩金夺银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记者就此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文/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通讯员 冯铁成 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终生坚持习武 老汉赛场夺金
今年66岁的邓家成,南街街道本策村村民,平时打各种散工维持生计。几十年来,他坚持练武,活到老学到老。在此次比赛中,勇夺男子E组南棍冠军。
“我5岁开始习武,至今没有停过。”邓家成说,当地村民有练武的习俗,小时候见到前辈练武,翻飞腾跃,十分威风,于是跟着他们学习。“开始练扎马步,前辈们用土方法,在我的双脚捆绑上泥砖,走路也要拖着走。一天下来,累到腰酸腿痛,痛得步子都迈不开。”
“经过苦练,我的马步很扎实,人站在上面都纹丝不动,这对后来学习套路有很大的帮助。”邓家成说,每年春节,村里还组织武术队到圩镇或邻村表演交流,令到武术长盛不衰。
当着记者面,邓家成将获奖的南棍表演了一遍。只见他挥动短棍,棍风响起,劲道十足。表演中,棍法变幻莫测,招式凌厉刁钻,令人眼花缭乱。
今年62岁的陈少强凭借娴熟的洪拳,在大赛中拿到男子DE组洪拳金牌。步伐稳健灵活,出拳劈掌,一招一式,刚柔结合,尽显精气神。在记者面前,陈少强显得精神矍铄。
陈少强是南街街道护国社区的居民,做了30多年大排档生意后,去年底将生意转让,过上退休的生活。但是,每天习武的习惯并没有变。“我要练到九十九。”他笑着对记者说。
陈少强11岁开始跟着村里的老前辈习武。“开始我只是看,看着看着就上瘾了。父母拗不过我,就让我加入村里的武术队。”陈少强说,而真正习武后,才发现不是想象中那么“威水”,学扎马步、冲拳、踢腿,每一招都反复练习,辛苦又枯燥。“有几次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后生实可畏 一人捧两金
今年23岁的严世栋和李卓霖,都自来南街街道红太阳村,今年大学毕业后正忙着找工作。在看到广宁县招募武术爱好者参加比赛的消息后,都同时报了名,经过海选后获得了参赛资格。
严世栋是此次大赛的大赢家,一人包揽了两枚金牌,分别是男子C组南棍和男子C组其他南拳。严世栋小时候调皮,父母忙于养家糊口无暇顾及,放学后就将他送到县里的培训机构学习武术。不料这正合他意,兴趣十足,后来还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练武很辛苦,但我相信苦尽甘来。”严世栋告诉记者,在练习刀术时,由于刀背要贴着手部翻转,皮肤经常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和他一起学武的十几个同龄人,有一半坚持不了而放弃。由于武术出色,他经常参加省市的比赛。
李卓霖身材娇小,在记者面前显得腼腆。但提着器械进行表演时,似乎变了一个人,只见她动作敏捷,眼神犀利,将手中沉甸甸的三股叉舞得出神入化。当时,她凭着这支三股叉,取夺女子C组其他单器械的金牌。
李卓霖因儿时体弱多病,被父母送入培训机构学习武术,目的是强身健体。“当时进行跳楼梯、跳绳等体能训练,经常累到哭鼻子。”她说,通过多年训练,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不但病痛少了,自己也喜爱上武术,学会了不少套路,其中三股叉学得最好。
政府大力推动
广宁武馆遍地
据广宁县体育训练中心教练员高剑霞介绍,此次参加比赛的选手来全县的各行各业,夺金的民间选手占了一半。由于他们武术根基扎实,集训的时候稍加指导就领会了。
广宁县体育训练中心主任米锦开告诉记者,从接到比赛通知到全县公开招募、海选、再到确定参赛人员以及集训,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非常紧迫。取得好成绩的背后,是广宁有着广泛的习武传统、良好的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了那句高手在民间,这就是广宁武术之乡的底气。
据了解,广宁武术是岭南武术发源地之一,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武术活动遍布城乡。1992年,广宁县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命名为首批35个全国武术之乡之一,是目前广东省唯一一个。
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武术文化,广宁县采取多种措施巩固武术之乡工作,包括列入政府工作计划,投入资金建设体育馆、武术馆等。目前广宁县有20多个武术馆,广开授徒,共培训了中青年拳师500多人,武协会员发展到4800多人,武术运动得到广泛普及和不断继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