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璀璨非遗 文化肇庆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寻觅肇庆历史,随处可见斑斓、凝重的广府文化印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厚重。近年来,在全市新老非遗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遗项目推陈出新,新活力迸发,展现出全新的时代风采,让肇庆文化更加璀璨夺目。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肇庆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本文盘点一批极具特色的肇庆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飨读者。

 

端砚雕刻。

悦城龙母诞庙会祭祀盛况。西江日报通讯员 温爱民 摄

▲传拓技艺项目传承人梁思勇在校园传播传拓技艺。 西江日报通讯员 梁惠莹 摄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冠醒在编织金渡花席。西江日报通讯员 吴乙生 摄

高要春社庆典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抢炮前,个别镇村会请来醒狮、粤剧、曲艺、雄鸡舞等文娱节目做暖场表演,将社日庆典推向高潮。 西江日报通讯员 何异能 摄

肇庆裹蒸。

疍家糕咸糕。

古法造纸省级传承人张熀元。

2月4日至5日,2023年肇庆广府文化庙会将于肇庆端州区隆重上演。本次庙会主题为“多彩非遗闹元宵”,以龙母巡游、包公巡游、端砚制作等多个具有肇庆特色的非遗活动和技艺将集中亮相,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充满广府风情、满载幸福年味的高品质文化盛宴。

寻觅肇庆历史,随处可见斑斓、凝重的广府文化印痕,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富厚重。近年来,在全市新老非遗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遗项目推陈出新,新活力迸发,展现出全新的时代风采,让肇庆文化更加璀璨夺目。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肇庆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项。本文盘点一批极具特色的肇庆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飨读者。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通讯员 邓正恒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中国文房四宝中的重宝,因出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自宋代起已作为贡品,名列中国众砚之首。端砚以其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的独特石质,灿烂多姿的石品花纹,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虫蚁不蛀等特点,被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砚中至宝。

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肇庆全国唯一的“中国砚都”称号。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0年,中国端砚文化村成为“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肇庆文醉体验之旅”站点,并入选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同年9月,中国端砚博物馆正式开馆。

民间信俗(悦城龙母诞)

悦城龙母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源自德庆先民对远古西江水神龙母的原始崇拜,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龙母生辰诞(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和得道诞(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龙母诞期间,前来参神“贺诞”的乡民人数众多,尤其是五月初八“正日”,更是盛况空前。自秦始皇敕封开始,历汉唐元明清各朝,悦城龙母均受到皇帝的敕封,被纳入国家的祀典之中,从而确立了信仰的正统性。龙母信仰所体现的龙母精神和品格,是研究西江龙母文化的鲜活载体,在民族学、民俗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民间社火(高要春社)

社祭,是古代中国最庄严典重的礼制之一。高要春社沿承了中国传统社祭的春祭。

高要现存4000多座社稷坛,遍布全区17个镇村,是目前所知社稷坛分布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地区。高要春社是西江中下游最多民众参与、节期最长的民间庆典之一。在节前,各村父老召集村民合钱,用于社祭开支;在节期,各镇村先集中拜祭本土社稷之神,随后组织社日庆祝活动,龙狮、粤剧、八音、抢炮、庙会出巡、茶果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春社完祭后进入分胙和宴飨高潮,各村社分发酬敬过社稷的祭肉,重现汉代“陈平宰社”的遗风。原本人口众多的高要,节期会增加数十万宾客,重现古代“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风俗画面;在节后,各村公布社祭开支,筹款余额滚动至下年。

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端州包公诞

端州包公诞的诞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民俗内容包括祭祀寿典、神像巡游、包公送福、盖印沾福、文运昌盛等内容与环节,其中神像巡游和包公送福为区别于其他包公民俗活动之最大特色。端州包公诞充分体现了肇庆百姓“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追求公平与法治”的精神,有助于增强肇庆文化软实力,提高肇庆人民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高要伦太太龟苓膏制作技艺

伦太太龟苓膏精选国家级养殖示范基地伦大养殖场外塘散养的南种优质石金钱龟,并针对现代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加以调整配方,加入高要特产佛手、芡实,使其药性温和,老少皆宜。制作流程包括选料、处理龟只、熬制、消毒、罐装、冷却等工序。2021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已成为肇庆乃至广府手信产品。

陈传腐乳酿造技艺

“陈传腐乳”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陈传腐乳酿造工序繁多,需经选豆、清洗、浸泡、磨浆滤渣等20多道流程。陈传腐乳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从祖传的酒饼菌种中分离出鲁氏酵母、根霉和毛霉等优良菌种,用纯种发酵,酿造腐乳。从形态风味上分为南乳、南乳酱、辣腐乳和皱皮腐乳四大类,其中以南乳和皱皮腐乳最具特色。2021年,陈传腐乳酿造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封开白马茶制作技艺

封开白马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天启年间。据旧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曾由朝廷选送此茶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名茶评比,获二等名产之称,封开白马茶由此而驰名中外。该技艺分布的核心区域位于封开县杏花镇,杏花镇白马山海拔高达800多米,上顶有350亩原始茶园,大部分茶树有50多年的树龄,部分老茶树树龄高达300多年。全县有6个茶场,运用白马茶制作技艺年产茶200多吨。该项目是甚有特色的地方文旅产品,带动了当地白马茶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当地文旅发展作出了贡献。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包公传说

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不阿而著称,后人敬称其为“包公”,庆历元年至三年(1041—1043)包公任职端州,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至今仍广为流传。按照传说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他清明廉洁、勤政为民的赞扬,如“掷砚化渚洲”“包公井”等传说;二是对他执法公正、断案如神的歌颂,如“包公锁蛟龙”“包公收妖”“包公为蟛蜞申冤”“龙的珠宝”等传说;三是对他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称许,如“包公巧破血衣案”“铁树开花”“填拐命”等传说。

在肇庆,至今仍有许多与包拯轶事典故和传说有关的遗迹、遗址和纪念物,如包公井、端州州署、广储仓、崧台驿、星岩书院、宝光寺、文昌宫、砚洲岛、黄布沙等。

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复制方法。肇庆地域传承的传拓技艺注重使用端砚名坑磨墨,研墨不滞,发墨快,墨汁细滑,颜色经久不变。拓技类别全面,包括平面拓、全形拓、乌金拓、蝉翼拓、颖拓等。精于传拓端砚、碑石和摩崖石刻,能最大限度地采集原作文字、图案、设计、纹路等表面信息,且能更直观地展现原物的细微之处。技艺流程分为上水、上纸、上墨、揭拓、装裱。2022年,传拓技艺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金渡花席是高要金渡镇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生产始于明代。主要材料是蒲草,又叫茳芏,它细长、光洁、柔韧,有“赛龙须”之美誉。清代中期从国外传入染料,编织手艺人将处理过的蒲草染成红、绿、蓝、紫色,编席时色草与白草相间,形成各种色泽鲜艳的图案,编织出图案花席,故称金渡花席。其优点是草细柔韧、结实平滑、美观大方、冬暖夏凉、经久耐用、抗拉力强。在历史上,曾是高要金渡一带农民的重要手工业。

玉雕(肇庆市四会玉雕)

“他山之玉,四会成器。”四会是“中国玉器之乡”,并且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玉器专业加工和销售基地之一。四会玉雕有100多年历史,工艺具有“精、新、巧、韵”四大特色,有摆件(座件)、挂件(花件)、饰件、玩件等多个种类,注重造型设计,因材施艺,善用“巧色”技法。

目前,四会建有玉器街、玉博城、玉器天光墟等专业市场,玉器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加工玉璞1万多吨。四会玉雕行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产值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此外,四会玉雕产品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打造了众多玉器精品。2007年,玉雕(肇庆市四会玉雕)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裹蒸是肇庆著名的特产,是历史久远的春节传统食物以及馈赠亲友的礼品。曾几何时,每到春节前夕,肇庆大街小巷都砌起炉灶煲煮裹蒸,火光烛天,热闹非凡,满满的新年仪式感。

肇庆裹蒸以糯米、绿豆、半肥猪肉为原料,用柊叶包裹为枕尖状后大火煲煮而成。肇庆裹蒸的传统工艺包括浸洗柊叶、淘洗糯米、去绿豆衣、腌制肉馅、包扎、烧煮等步骤。裹蒸有多种吃法,既可以煮好后直接食用,也可以加入切碎的芫荽、葱、炒香的芝麻粉以及适量花生油和酱油,还可以蘸上蛋浆后用猪油煎至金黄再食。2009年,肇庆裹蒸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疍家糕制作技艺

疍家糕又称千层糕,是肇庆西江水上人家传统的节庆食品,也是疍民互相馈赠的常用礼品。疍家人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制作千层糕祭祀神明、祖先,其制作技艺反映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族群文化。

疍家糕分咸甜两种,咸糕以粘米、芝麻、花生、虾仁、猪肉为材料;甜糕则以粘米、白砂糖为材料。疍家糕的制作非常讲究,甜糕制作工序包括磨浆、过滤、煮糖浆、勾兑、蒸制等,咸糕的制作则包括磨浆、过滤、腌制馅料、蒸制等程序。疍家糕的蒸制过程是,以蒸糕盆放入烧开水的锅里,将粘米浆均匀地浇在上面,然后用猛火蒸2—3分钟。如此反复,最多可到36层,寓意“长长久久,步步高升”。2012年,疍家糕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法造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会古法造纸,主要集中于邓村镇,于南宋时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四会古法造的纸通称会纸,以当地盛产的竹子为材料。其主要工艺环节,与古籍《博物志》《后汉书集解》中所述1900年以前蔡伦的锉、煮、捣、抄造纸术一脉相承,也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造纸法相一致,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活例证。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