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以国土空间规划描画“大棋局” 为肇庆高质量发展稳支撑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高质量发展冲锋号全面吹响。肇庆市自然资源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牢牢把握“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纲,以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为画布,画好“大棋局”,科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肇庆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中心城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划图。

市域“三区三线”规划图。

高质量发展冲锋号全面吹响。肇庆市自然资源局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牢牢把握“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纲,以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为画布,画好“大棋局”,科学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肇庆加快建设珠三角核心区西部增长极和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新都市。

记者 陈洁  通讯员 范泓希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夯实国土空间本底格局

全力谋划产业载体,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大动能

“三区三线”,主要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科学统筹布局农业、生态、城镇等功能空间的基础,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以“三区三线”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为肇庆营造美丽集约的农业空间。划定全市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156.3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144.99万亩,严格落

实保护任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保障,加快建设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推动多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构建“一基地三区多点”的市域农业生产格局。

以“三区三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为肇庆塑造山湖秀丽的生态空间。划定全市生态保护红线2727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8.3%。打造环珠三角和北部山地两道生态屏障,强化保护西江、贺江、绥江等河流生态廊道,发挥滨江绿地、湿地、田园、碧道、绿道等生态斑块,构建“两屏多廊一网多核”的市域生态保护格局,形成与城市共融共生的韧性生态网络。

以“三区三线”确定城镇开发边界,为肇庆打造集聚高效的城镇空间。根据人口变化趋势和用地空间潜力,划定全市城镇开发边界561平方公里,其中增量空间范围达到142平方公里。坚持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将重大平台和城镇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城市连片集聚发展。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衔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一体推进富县强镇兴村。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贯彻“产业强市、项目为王、园区为母、企业第一”总要求,通过培育产业空间载体、推动工业集聚布局、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激发实体经济强大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持续积攒新优势。

国土空间规划积极保障平台载体建设,构建产业联动格局。把产业视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将规划至2035年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投入到大型产业集聚区等重大产业平台,力争形成新增工业用地空间不少于10万亩(约66平方公里),全面提高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比重。联动肇庆高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片区、西江高新区、金利高新区、临空经济区等多个重大平台,构建“环湾产业轴”,打造连片产业用地,集聚大产业大项目建设,全面强化面向大湾区的产业协作共建。

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为保障工业长远发展空间,将全市80%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划入工业用地控制线,推动用地布局由小而散向园区化、集群化集聚。对划入控制线的工业用地,除因公共利益需要外,原则上不作为其他非工业用途,如确需调整的,按照“规模不减少、布局可修正”的原则实施总量平衡控制。

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亩产论英雄”,推动土地提质增效。实施差异化策略盘活存量用地,激励企业用地增资扩产。紧盯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问题,加大处置力度,确保资源要素投入得到有效回报。深化产业用地整理提升成果,持续开展整治提升,探索以“工改工”形式为主的“三旧”改造,对一批低效产业用地实施就地改造、腾挪入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全面对接融珠入湾,推动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围绕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广府宜居山水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着力培育城市发展

极核,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一江两岸三组团”,构建协作、有序、富有整体竞争力的东南城市板块。

一方面,优化组团功能布局,增强中心城区辐射能力。推动端州—高要城区实现“一江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南岸、金渡、大湾等城市节点,进一步拉开老城区空间框架。充分发挥鼎湖区与肇庆新区的城市服务引领作用,加强肇庆高新区与四会城区的功能互补作用,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和都市经济,打造横贯东西的“滨江城市带”。

另一方面,强化交通内通外联,促进要素畅通流动。衔接上位规划,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高水平建设空港枢纽,完善铁路和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构建“三横六纵”的高速路网体系和“一环+放射”的快速路网体系,对外实现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对内形成各组团之间便捷、快速的交通联系。

同时,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城市服务保障。优化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有序引导产业组团人口在对应的服务片区居住,实现职住平衡。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教育、商业、体育、养老、幼托等的便利性和覆盖度。规划至203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其中中心城区270万人。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