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谢江涛 通讯员 梁珊珊
1月13日,参加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肇庆代表团继续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紧紧围绕省政府工作报告及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感受、谈思考,并围绕制造业当家、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提出具体意见建议,凝心聚力推动肇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更高立起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柱;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链主”企业引领、单项冠军攻坚、“专精特新”企业筑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
“肇庆要果断及早采取措施,在稳预期、强信心、抓落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鲁君虎代表建议肇庆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大力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更多债券资金,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能。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促进我国电子元器件市场爆发式增长,片式元器件国产化发展战略赋予国内元器件企业更大的市场空间。”曹秀华代表对报告提及的“链主”企业引领部署十分认同,她建议肇庆要加快培育风华高科等龙头企业成为元器件产业的“链主”企业,推动高端元器件的国产替代。
围绕制造业当家,加快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也是代表们关注的重点。程涌代表建议广东要加大对各地大型产业集聚区产业布局和扶持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引导深圳、广州等优质产业项目有序转移到肇庆新区等发展平台,推动集聚区主导产业加快集聚发展。
坚定不移向东看向东赶
报告提出,要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广湛、珠肇、梅龙高铁和粤东城际等项目建设。代表们认为,要坚定不移向东看、向东赶,不断深化软硬联通,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加快推进广佛肇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广州都市圈,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
“建议我省加快转移广州中心城区专业批发市场等非核心功能,赋能肇庆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加快融入广州都市圈。”黄丽芬代表表示,要借助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优势平台和巨大市场,联动肇庆等周边城市开展经贸、文体、会展等活动,带动区域各行业发展。
吴木生代表建议加快广佛南环线项目验收等工作,使广佛肇城际轨道能通过广佛南环线进入广州南站,并通过广佛环线直达东莞、惠州等地,进一步畅通肇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往来。
推动高速公路调整也是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的重要抓手。夏冠新代表、韦操生代表建议,加快广昆高速、二广高速扩建,全面缓解该路段现有交通压力,改善行车条件,有效解决广佛肇经济圈交通瓶颈问题,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
“目前我国微生物产业化核心技术还是依赖进口,造成了海外相关产业垄断的局面。”蔡友华代表对报告提及的科技自立自强部署感到振奋,他建议要进一步提升生物发酵产业核心菌种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加强工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进而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以及保障国家安全。
列席的全国人大代表陈瑞爱同样关注科技创新工作。她建议我省大力探索创新全省实验室体制改革,增加采用成果的综合评价指标补贴政策,以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人才、教育是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陈淑玲代表特别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她建议,尽快出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行动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专业保障体系,实现心理咨询服务从社区到学校、到社会、到网络世界的全覆盖。
吴传海代表、粟盈龙代表建议,要制定更精准、更给力的留育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培养、评价和推荐机制,让各类人才在肇庆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乡村振兴再次成为代表们关注的话题。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当前仍有不少‘粤字号’土特产存在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体系建设不足、品牌培育不足、大数据研究利用不足等问题。”植思华代表建议,要加快打造一批农业龙头示范企业,同时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成为产业振兴生力军,充分发挥他们联农带农作用,解决“土特产”品牌树起来和走出去的问题。
作为一名农民代表,莫淑燕代表特别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她表示,肇庆市林下经济种养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基础,建议支持本地“资源转化”,例如推动拥有丰富竹子资源的广宁县、怀集县进一步发展竹加工和开发竹子景观旅游,推动农文旅高度结合、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优势。”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也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覃敏华代表建议对县镇自建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给予经费补贴,由省强化资金安排统筹全面推进工作。黄少玲代表则建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加快推进农村供水立法,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