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四会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建成投用,崭新宽敞的医院大楼里陆续有市民群众前往就医;新建成的南江工业园学校迎来了首批新生入学,解决工业园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问题……2022年以来,四会市坚持把保障民生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加强兜底性民生保障,普惠性民生建设扎实有力。

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二期项目加快建设。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位于四会市东城街道商业大道的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四会市人民医院)新院区。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南江学校的开学第一课。 西江日报记者 李考考 摄

四会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建成投用,崭新宽敞的医院大楼里陆续有市民群众前往就医;新建成的南江工业园学校迎来了首批新生入学,解决工业园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问题……2022年以来,四会市坚持把保障民生与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加强兜底性民生保障,普惠性民生建设扎实有力。

文/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特约记者 黎洪锋

环境更优资源更充足

日益增进人民生活幸福感

2022年以来,四会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陆续建成四会市第三幼儿园、南江工业园学校等一批新学校,为本地新增学前教育学位810个、义务教育学位1680个,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此同时,四会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顺利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并正式启用新院区,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在民生保障方面,四会市高质量办好十件惠民实事,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监管、长者饭堂建设等工作。四会坚持加强就业服务保障,2022年1-11月,组织3409人参加“南粤家政·肇庆管家”“农村电商”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799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792人。飞南资源公司还被评为肇庆市首家“省级示范性就业帮扶基地”企业。

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全覆盖。四会市大力推进新型养老模式试点工作,成立肇庆首家公立基层医养结合机构,建成“1+10+N”模式的市镇村三级四会市域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同时,着力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质效,有序开展优待证申领制发工作,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会还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双碳”战略,深化全域“科学治气”行动,并始终把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扬尘源综合管控。截至2022年11月底,四会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12,与2021年同期(3.34)相比改善了6.59%。四会还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22年1-11月期间,四会市6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3.33%,与2021年同期相比,达标率上升16.67%。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有序推进广东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罗源镇仁面古树群入选“广东十大最美古树群”。

坚持办好惠民实事

持续提升全市人民生活品质

接下来,四会市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均衡性、可及性,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不断健全为民办事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儿、交通、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安等“民生十大工程”,办好民生实事,切实为群众解决烦心事揪心事。同时,把就业作为十大工程之首,研究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重点人群就业支持体系,加快稳岗扩岗支持力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多方推进,着力补齐民生短板。

另一方面,扎实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加强对特困、低保对象、孤儿等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在医疗资源建设方面,四会将继续积极推进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新院新一期、四会市中医院升级改造、市妇幼保健院异地新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依托省第二人民医院、肇庆市中医院的先进技术和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提升四会医疗水平。大力推广中医药服务,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全面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四会市还将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加强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建设,加快推进配套幼儿园建设,深入实施“一校一品”特色工程和基层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加快推进四会中学高新校区、九龙湾小学建设,扎实推进四会中学、华侨中学集团化办学。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强化四会中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支持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州华商学院四会校区二期建设。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绿美四会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四会市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绿美四会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四会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

一是开展绿化行动提亮生态底色。全面落实林长制、河长制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积极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切实加强四会绥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和保护,打造河流湿地典范。加强绥江、龙江河等主要河流以及贞山、飞鹅岭等森林景点生态保护,提高休闲游憩功能,营造高质量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结合城市更新,提升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绿化品质,建设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推进城市增绿补绿。大力推动森林步道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植树节、国际森林日、湿地日、森林文化周等公益活动,营造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科学精准治污改善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源头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系统推进水环境整治,狠抓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城市黑臭水体、江河支流和城市河涌、农村面源等污染难点痛点,研究整体治理方案,打好一批关键性战役。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三要以降碳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四会贡献。落实技术改造扶持政策,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持续做好清理落后产能和整治提升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强节能降碳挖潜力度,大力发展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谋划和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引导绿色低碳出行。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利用,实现绿水青山的有效变现。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